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有着随处可见的熟悉的老牌匾,让人见了就难以忘怀。 它既是载体,又是符号; 它既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文化; 风景也是一种记忆。
但要注意的是,“牌匾”前面有一个“老”字,这意味着牌匾正在离我们远去。 别小看这块小牌匾,它蕴藏着家国情怀。
北京东岳庙“祭代宗”
所谓“边”就是“边”,《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边,科,出自户籍。户籍亦是科门文字。” “e”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韠,韠。从页上,各声,字亦曰‘前’。” 严格来说,“blai”和“”是有区别的。 从款式上来说,横的称为“匾”,竖的称为“额”; 从适用范围来看,用于表达经文意义和情感的属“布莱克”,用于表示建筑物名称和性质的属“量”。 但两者习惯上是一起使用的,当挂在门屏上作装饰,反映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同时也作为表达个人原则和情感的载体形式时,统称为牌匾。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匾额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它起源于周秦,萌芽于汉魏,逐渐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但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是谁发明了这块匾额。 据史料记载,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筑台祭天。 被命名为“灵台”,是最早匾额的原型。 官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确立了“理事、考实、记名”的治国理念。 他在统一六国文字的同时,还规范了不同的命名形式,从而确立了匾额的官方性质和用途。 领先地位。
顺治的称号“清正廉洁”
匾额的广泛使用始于汉代禁制的颁布。 最典型的标志就是汉高祖六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匾额。 自西晋以来,匾额就成为贵族家庭用来标记门扉的标志。 金朝南迁后,进一步蓬勃发展,演变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珍视名事的文化。
经过漫长的岁月,牌匾逐渐演变为官方的和私人的两种。 民间匾额直到唐朝末年才正式出现。 当时,村制被废除,人们可以在街上开店,挂出自己的牌匾来招揽生意。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匾额也增多了。 宅邸正门上放置了一块牌匾,成为宅邸的象征。 此后,牌匾申请陷入低谷。 “匾额遍地”的盛况在明清时期再次出现。 匾额、牌坊成为最高统治者表彰功绩、孝道、有德之人的重要形式,只有皇帝下旨或许可才能建造。 从此,门匾取代了古代官员用来宣告豪门身份的“宫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演变成了美观、实用、相对固定、受到千家万户喜爱的各种形式。 。
康熙题“千古之师”(国子监,北京)
康熙墨迹“千古为师”
这里有大量历代遗留下来的匾额,有官匾、寿辰匾、门匾、庭院匾、牌坊匾、商号匾、书房匾等,最常见的有:一是数量相当多。现存牌匾的数量,主要用于房屋、住宅和其他殿堂名称。 它们用来表达愿望和美化,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二是牌坊上的匾额,通常用于表彰乡镇,如“忠于家庭”; 它还具有警察功能,如岳王庙的“还我江山”; 还有的官员表达自己作为官员的初心和抱负,并悬挂牌匾以告知公众。 以此为鉴戒,勉励自己,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洁”等。 第三个是生日、喜庆的,也不少,如“春轩”。功茂”和“树德堂”。 四是商业发达地区的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 第五,有文人题字的牌匾,具有文学性或格言性。 比如,林则徐的书房挂有《控怒》,告诫自己待人处事要冷静、谨慎;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脍炙人口。 流传广泛,为世界所熟知。 此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各类科举牌匾、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牌匾,无不为山增添色彩,为江河增添光彩。
康熙题词“澄清夙愿”
康熙为桐柏县怀都寺题写“灵都安澜”
这块牌匾看上去很普通,但实际上却很不寻常。 它因平常而平凡,但不同寻常的是,它历经数百代,为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传播文化道德发挥了巨大作用。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匾额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被颁布实施。 秦代《会稽石刻》记载:“秦始皇临朝,始定刑名,示旧印”。 “显旧印”四个字明确了匾额的地位和使命。
匾额的出现最初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每一个亭台楼阁,都有一块不可缺少的匾额,装饰在门屏的上方。 古时候,城门被称为“横门”,是个人领地的象征。 在使用初期,牌匾通常只写明建筑物的名称。
乾隆题字“辟雍”——皇帝讲学的地方,北京国子监孔庙
悬挂牌匾的地方位于庭院中央,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放置时要选吉日,祝贺亲友,燃放鞭炮,展现隆重的礼仪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牌匾除了原有的象征功能外,逐渐增加了励志、颂扬、表彰、家训等宣传教育内容。 制作工艺上也会集中各个时代的最佳工艺,使牌匾得以逐步发展。 它已成为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体,形成了特定而多重的历史意义、人文内涵、多重功能和艺术价值。
匾额世代相传。 首先,它们作为国家制度的沟通媒介,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中的“序”和“礼”。 它们包含多种功能。 基本功能是识别名称。 道德功能包括启蒙和训诫世人。 商业功能指向求福、建立家庭,而文化功能则侧重于增强志向,特别是“宣传教化”,可以纠正社会政治秩序,规范伦理道德,用于奖励和炫耀。远古时代。
乾隆题字“真有趣”
《后汉书·百官》云:“三长者,主教化。凡有孝子、听孙子、处女、妻义者,施以财物,济济有难者,或读书人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都会向家人施以恩惠,以弘扬善行。” 同时,匾额的广泛流通与其所形成的独特美感是分不开的。 所谓“以艺育人”,匾额的文字内容、文学风格、意境共同呈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千百年来,匾额集诗词、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融人、书法、印章、雕塑、色彩、文学、历史于一体,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民俗风情等,成为中华文化领域的一朵奇葩,发挥着补充和验证历史的作用。 可以得到笔的精髓。”
追溯本源,匾额创作的理论依据是孔子“名正言顺”的“名学”思想。 “正名正政”所蕴含的理念逐渐被引入匾额中。 匾额多为长方形,高悬于门上方正中,标志着正统、正统、正气、正气。
牌匾的外观、形状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所写的文字:一是内容,充满文采,简洁凝练;二是内容,充满文采,简洁明了; 二是书法,匾额大字,雄浑威严。 匾额是汉字最精致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概括。 字数不多,一般是两个、三个、四个字,但包含了自尊、天人合一、正义、八方融为一体等思想,有时甚至更多。 它能彰显民族精神和家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如果说牌匾是“古建筑的眼睛”,那么文字就是“牌匾的灵魂”。 汉字是有灵性的、神圣的。
慈禧的卷轴匾上刻着“恩膏正当时”
《太平广记》中有记载,凌云台始建于三国魏明年间。 韦旦受命书写“提梆”二字。 因为“他错误地先把名单钉在了上面而没有刻下,他用笼子和绞盘的长绳做了一个盛大的仪式”。 使者将其记于单上。”皇帝为了这块牌匾的完美,不顾群臣的性命。要知道,这块牌匾距离地面有二十五尺,如果再放一块,大约有几十米高。韦丹”吓得头、胡须都白了。 于是他扔笔烧了,警示子孙:“此楷书,乃家命。” 大意是,韦丹在天上挂了一块牌匾,因为恐高,头发和胡须瞬间就白了。 回到地里后,他烧了毛笔,表示不再写榜书,还在家规中写下,子孙不许读榜书,以免惹出麻烦。 传说有时含有神秘甚至神话的成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左宗棠写下“五蕴皆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牌匾上的“男”字,一般都是无钩书写。 因为根据五行,用钩竖画的“门”字就成了“火笔”,很容易引起火灾; 其次,用钩画“门”字。 “鱼钩”除了钓鱼之外,还可以钩住一切水生动物。 动物,当然包括象征皇帝的“龙”,在古代是禁忌的;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代中书舍人詹熙在皇宫“集贤门”匾额上书写“门”字时,因为“门”字的最后一笔”把钩拿出来,生性多疑的明太祖认为这是挡住德行之路的不祥之兆,将其斩首。 后来明朝虽然迁都北京,但这一习俗却一直传承下来。 清朝也沿袭萧、曹之规,“门”字无钩。
李玉英题写“故宫博物院”
牌匾必须有相匹配的载体,然后考虑与整个环境的兼容性。 民居常见的牌匾多采用雕刻精美的木牌,漆成鲜红,饰有金银,镶嵌在门楣上; 或者用砖雕成,四周用细条围成,然后用砖雕装饰,与门楼融为一体,融入整个房子的氛围,凸显出一种文化魅力。 匾额与对联相互呼应,配合得天衣无缝。 它们在古建筑中随处可见,放置在最显眼的地方。 匾额是任何重要建筑的点睛之笔。
在中国古建筑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悬挂牌匾。 屋门上方,显得富丽堂皇。 当它们挂在大厅里时,它们闪闪发光。 加上风景点的点缀,显得更加古色古香,令人肃然起敬。
云台名品
曾有文章将牌匾称为“文字小品”或“装饰点缀”,将其归类为“室内陈设”,将其定位为“民俗文化”。 这无疑是极其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他们将牌匾与当前的标志门混淆了。 必须要说的是,虽然两者之间有些功能很接近,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你为什么这么说? 大到一座老建筑,小到一块牌匾,都可能构成一个家庭甚至一座城市的生命记忆。 这种记忆不在于你是否记得清楚外表,而在于作为一种生命的印记留在你的脑海里。 如今很多时候,这种记忆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拥有记忆似乎没有拥有财富重要。 其实,只有记忆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温度和重量。
华世奎题为“天津劝业场”
在熟人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从一块牌匾上获得一种存在感,甚至尊严感。 推土机摧毁的不仅仅是老建筑和街道,还有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归属感。 粗暴的城市化让很多熟悉的人分散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很多人的生活伦理和文化归属感被冲刷殆尽,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共识都丧失了,导致没有了精神支柱。 。 人们与家人、自然和四个季节隔绝了。 他们追赶着时代潮流,独自徘徊在大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成为路人、陌生人。 整个社会都是快餐化的,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在单极秩序的控制下,我们要么集体狂欢,要么成为宅男、御宅族。 “故乡的沦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的集体情感。
梁漱溟为虎丘塔题写的匾额
北京的牌匾无论数量还是类型都最具代表性。 尤其是匾额,更是老北京的缩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风格独特的牌匾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遭到破坏甚至毁坏。 由于该牌匾悬挂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首当其冲受到破坏的文物之一。 不仅如此,北京古城门楼、牌坊、城墙都面临着类似的命运。
城市化的铁手将过去粉碎成尘埃。 最明显的就是地平线的变化。 老北京城看日出,有桥、有楼、有草、有树。 在日出的光芒中,它们散发着天空的光辉。 如今,高楼林立、高桥林立,北京的天际线很难界定。 林语堂曾在《伟大的北京城》中说过:“朝代更迭,国家易主,但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始终如一。任何一座城市,都大于一时主宰它的人们。” ……北京的魅力不仅体现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也体现在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牌匾的消失是城市的变迁,更深层意义上是文化的变迁。
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变得越来越快。 同样的高楼大厦,同样的水泥路。 仿制、抄袭的玻璃怪物比比皆是。 建筑风格杂乱无章,很少见到某个城市真实的艺术风格和人文追求。 一个无序、不协调、没有个性的城市无疑是极其肤浅的。 由于“单一物质视觉”,有一种视而不见的“陌生感”,从而导致“视觉饥饿”,身心烦躁、疲劳。
赵朴初在南京题写“夫子庙”
理性主义和科技的力量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有序和统一的同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却陷入了困境和混乱。 城镇化、工业化、科技化、电子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是必然趋势。 然而,归根结底,现代人并不是要拒绝现代化,而是要知道现代化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需要物质的丰富,还需要精神的慰藉。
繁荣的商业经济、鳞次栉比的商铺,孕育了独特的店牌文化,它包括老字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前者通过名牌、店面建筑、商业设施等物质载体体现,后者则表达的是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商业理念、商业道德的精神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张伯英题写“官福斋”
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牌匾大量消失的原因,而是因为电脑书法的廉价成本和大多数人的“审美误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书法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性与融合。 尽管中国商人的逐利意识很强,但“商匾”的写法却历来十分讲究。 为了表示万事如意,一般用“瑞”、“祥”、“福”字; 在商业道德方面,讲求公平、信用,一般用“德”字。 、信、义、仁等词语; 为了说明数量多,用“生”、“卯”、“万”、“光”、“风”四个字。 从规模上看,一般用“元”、“太”、“洪”字; 操作上一般用龙、常、升。 使用诸如“毛”、“兴”等词; 为了顺利发展,常用“恒”、“和”、“协”、“舜”。 就时间的持续性而言,一般用“长”、“恒”、“用”三个字。 一个老字号如果没有老牌匾,无疑就是空的,甚至可以说是枉然。 如果用计算机文字来代替,时间和文化的积累就会完全丢失。
牌匾风俗不仅在中国流行,在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也都盛行,这些国家彼此关系密切,深受牌匾文化的影响。 一些重要场所悬挂的牌匾仍使用汉字。 牌匾面向社会、告知大众、代代相传。 它们不仅是文化道德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牌匾应用的停滞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进而导致了道德水准的巨大下降。 这几乎是一个历史现象。 不可避免的。
何绍基题写“三苏寺”
时至今日,一块简单的匾额仍能向世人展示古人谦恭、孝顺、尊德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日益浮躁的今天,迫切需要弘扬牌匾等传统文化,提倡修身自省。 在这个物质世界充分发达的时代,对精神栖居的思考时时困扰着我们。 从斑块的逐渐消失就能感受到小和大的区别。 一块老牌匾无疑是一部家族发展的兴衰史,而无数老牌匾的消失则意味着一座城市的面貌变得模糊。 牌匾的保存可以保持庄严的尊严和骄傲的矜持。 无论发生怎样的巨变,总能见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赵朴初题写“黄庭坚纪念馆”
发表于《艺术市场》2023年6月号。
关于兰亭汇:
书法群里的那些事 | 兰亭会 艺术先锋——兰亭会艺术馆! 初心为书法——记张天翼的兰亭会 张天翼 | 初心为书法,兰亭汇墨缘
兰亭美术馆(室内角)
书法焦点编辑发表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