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当时人们的厌恶。 袁世凯的皇位被逐出紫禁城,“分给”清东陵隆恩殿。 经过几十年的侵蚀,王座上的金漆已经褪色。 颜色已经褪色,坐垫上的白色缎子因年代久远而龟裂,里面露出了稻草。 这期间的沧桑,荣辱的坎坷,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感慨万千。
图1 北京故宫太和殿复原陈列的清朝宝座
中国古代皇帝举行登基大典的建筑统称为“金銮殿”。 金銮殿中的宝座是皇权的象征,无疑是最重要、最珍贵的一件家具。 现在北京故宫太和殿中陈列的宝座(图1)就是清代金銮殿的实际宝座。 这位王位的身世可谓是命运多舛。 曾一度被贬入“冷宫”数十年,销声匿迹。 然而一张老照片让它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再次成为“大宝”。 那么,前后又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呢? 这要从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一件大事说起。
太和殿成为承运殿
图2 袁世凯军装照片
1915年8月(中华民国四年),迫使革命军和清皇室同时让步,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位正式大总统的袁世凯(图2) (图2),进一步获得了可以延续的十年任期。 在获得连任和推举三位候补继任者的巨大权力后,他开始了当皇帝的梦想,并指示亲信在北京成立“筹备委员会”,公开策划和倡导帝制。 在“全民拥戴”的呼声中,袁世凯于12月12日发布受帝令,命国号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实行君主立宪制,将铸造发行纪念金银币(图3),并于元旦在紫禁城金殿太和殿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北京。
图3 袁世凯称帝时铸造的纪念金币
为了表明“中华帝国”铲旧立新,袁世凯将太和殿改名为“承运殿”,命人将满文、汉文匾额换成汉文匾额,并拆除了清代宝座,宫内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匾额和楹联。 现在,原来陈列清朝宝座的地方(注1),放置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华帝国”皇帝宝座(图4)。
图4 1947年在北京故宫太和殿拍摄的袁世凯宝座彩色照片
不过,由于袁世凯的腿比较短,但又想展现自己的帝王风范,所以皇位采用了低座搭配西式高背椅。 靠背设计为象征皇帝权威的玉圭造型:靠背上部镂空四龙戏珠,中间镶一直径约二尺的圆形供奉物。 开光器的框架有太阳纹和雕刻图案,中心是白色丝缎。 坐垫上用彩色丝线绣有“中华帝国”国徽。 靠背下部为长方形横屏,框上有太阳纹,织锦图案。 画面中央浮雕着三条云龙。 宝座扶手左右各有两条空心圆雕云龙,龙头朝前。 连同靠背,还有九条龙纹。 九是阳数最高的,即九五岁。 宝座座身为凹形须弥座:座面平坦,冰盘边缘,腰部较高,腰部雕有锦缎图案; 底部下垂的齿留有颊部,正面中间的齿板挖成门式。
王位并未正式使用
这个宝座的基材是金丝楠木。 其造型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家具的艺术审美元素,兼顾了王座的权威性和舒适功能,同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不过,或许由于时间仓促、天气寒冷等原因,宝座没有来得及好好上漆。 只涂了一层金漆,并没有经过正式的鎏金工艺(贴真金箔、覆漆)。 白色的缎子垫子里填充的是稻草,而不是适当的填充物。 就其40万元的建设成本而言,“袁大头”袁世凯花得不少。
就在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迅速击碎了袁世凯的称帝梦想,皇位还没有来得及正式使用。
1915年12月25日,1911年辛亥革命创始人之一蔡锷将军首先在云南宣布独立。 随后,贵州、广西也响应,组成“护国军”抗袁。 与此同时,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袁世凯麾下的两位将领段祺瑞和冯国璋都对帝制持消极态度。 冯国章甚至秘密联系国防军。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无奈,于1916年2月25日下令推迟帝制,并取消大典筹备处。 3月22日,宣布废除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仍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 。 袁世凯从称帝到废除帝制,只用了83天。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 他的宝座继续留在太和殿,由负责管理午门和三大殿的古物陈列处陈列。 1925年从清朝溥仪手里接管后宫时成立的故宫博物院,1947年奉命接管古物陈列馆,想取代袁世凯的皇位,却找不到清朝的皇位。大小合适的宝座。
朱嘉欣主持复辟,皇位重见光明
直到1959年,著名收藏家、学者朱家新先生才看到太和殿内陈列的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的照片原件(图5)。 于是,他根据照片寻找清朝的太和殿宝座,终于在堆满破家具的仓库里找到了那张破旧的金漆雕龙宝座。 文物专家们就太和殿的两个宝座该去、该留哪个争论不休。 他们分为“包元”和“包庆”两派。
图5 日本小川一马1900年拍摄的清代太和殿内部照片
“护元”派认为,文物原陈列必须按历史保存。 既然太和殿里最后剩下的就是袁世凯的宝座,那就应该保留下来。 包括朱嘉苏先生在内的“保清”派认为,袁世凯最终没有登基,成不了朝。 太和殿应仍保留清朝原状,陈列康熙真龙宝座。 最终,“清代保护”专家的意见占了上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太和殿内的陈设按清代时期的原状恢复。
图6 宁寿宫皇极殿的实际宝座现陈列于沉阳故宫大正殿。 图为不久前北京故宫正在对其进行参考复制。
1963年,在朱嘉欣先生的主持下,故宫博物院组织了13位各领域专家,开始修复清代太和殿宝座。 宁寿宫皇极殿内有一个稍小一点的宝座,是乾隆皇帝禅位太上皇时所用的(图6),是太和殿宝座的复制品。 只是龙头不同,是典型的清代风格。 此外,还发现了康熙皇帝身着朝服的画像,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 因此,这两件物品成为修复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年首先进行了木工、雕刻工、铜工的修复,共耗时766个工作日; 夏季,气温和湿度适宜漆画时,漆画大师们会使用金胶颜料并贴上金箔。 并涂上油漆。 1964年9月全部竣工,各类工作共需934个工作日。 从此,清代太和殿宝座在尘封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成为紫禁城里最吸引人的文物。最受游客关注。
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当时人们的厌恶。 袁世凯的皇位被逐出紫禁城,“分给”清东陵隆恩殿。 经过几十年的侵蚀,王座上的金漆已经褪色。 颜色已经褪色,坐垫上的白色缎子因年代久远而龟裂,露出稻草。 这期间的沧桑,荣辱的坎坷,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感慨万千。
评论
注1:《北京故宫指南》称,袁世凯准备即位时,看到宝座上方藻井内有轩辕镜。 据说,龙嘴下的亮球可以辨别真假皇帝。 袁世凯因为心虚而害怕。 轩辕镜会掉下来杀死他,所以他命令将他的宝座向后移动两米。 后来,袁世凯的皇位虽然被取代,但职位却没有再移回来。 从本文的照片(图6)可以看出,清代太和殿的宝座原本就在那里,袁世凯并没有将其向后移动。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