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匾额制作工艺 谈中国建筑中的匾额文化

发布日期:2024-03-25 09:09:16 浏览次数:

中国建筑中的匾额文化

举世闻名的滕王阁。

匾额的制作工艺_匾额制作工艺_工艺匾额制作图片

干清宫内的“端正光明”匾额。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王凯

我们经常在宫殿、寺庙、祠堂、楼阁、楼阁、商铺、名人府邸中看到带有铭文的匾额。 这些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斑块。 匾额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常挂在门楣、窗楣或厅堂的显眼处。 它们与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描绘风景或表达情感,以表现建筑物的主人。 家庭层面、道德修养、人生哲学和精神寄托——可以说,牌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筑的灵魂和眼睛。

斑块的起源和演变

牌匾的历史有多久了? 有人说起源于周文王时期,但更多人认为匾额起源于汉代。 据清代《说文解字注》记载:“萧何于汉高六年(公元前200年)决定题苍龙、白虎两宫。”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匾额是西汉宰相萧何为长安未央宫苍龙、白虎殿题写的,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年。

匾额诞生后,很快就成为朝廷和政府表彰官员和百姓的奖励,成为荣誉的象征。 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证书、横幅。 我们可以从《后汉书·百官》的记载中得知:“凡有孝子孙,有贞妇,有义妻,施财救人,为民为范的士人,无不孝敬家人,以弘扬善行。”

唐宋时期,中国书法达到新的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也促进了匾额的发展。 一些寺庙、楼阁上的匾额往往是当时书法家所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最擅长楷书。 他的人物丰满有力,骨骼坚韧。 他被称为“燕提”。 与赵孟俯、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曾为广西逍遥塔、江西吉安净居寺、湖南岳阳楼题匾。 如今的岳阳楼景区内,有五座风格各异的微缩岳阳楼,再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不同风格。 匾额均出自当时著名书法家之手,其中唐代颜真卿所书,宋代米芾所书,元代赵孟俯所书,明代董其昌所书,清代康熙皇帝的——这座五层楼并存的建筑,蔚为壮观,令人赏心悦目。

宋代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极为发达。 牌匾的使用更加广泛,并开始进入私营部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商店,成为商家的招牌。 商铺门上大多悬挂着营业牌匾,通常是黑底金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招牌”。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都城民俗风情的长卷。 它生动地记录了汴梁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画中有一药店,横匾“赵太成世家”。 店内还悬挂着四块竖式牌匾,上面介绍了药店出售的药品。 可见,此时的牌匾在私人店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功能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到了明清时期,匾额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建筑物或商铺的名称外,更多的是评价建筑物的文字,或者表达主人的追求、喜好和祝福的文字,比如紫禁城干清宫顺治皇帝亲笔题写的“正明”匾额,还有太皇宫里有“无为”匾额,颐和园里有“万寿无疆”匾额,很多房子里都挂着“难得糊涂”匾额。

同时,朝廷和政府对官员、学者的赞扬,以及普通百姓的祝福,也通过赠送匾额来表达。 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当有新皇帝即位,都会颁布圣旨,要求地方官员推荐“孝廉正直”。 朝廷赐予六品礼服,以备召见之用,并颁发“孝廉正直”匾额; 清代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名“雅元”,第三、四、五名“景奎”,第六名“雅奎”,第七个名字是“文奎”。 这些名字都刻在上面。 该牌匾由政府颁发,挂在成功候选人住所的门上,以示荣誉; 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藏有清末第一学者洪钧题写的“冰心鹤算”匾额,其中“冰心”出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心心》句“洛阳亲友如相问,玉壶冰心”,《渐》中的意思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民间用鹤来庆祝七十大寿。 很明显,这是一块生日牌。

民国以来,特别是今天,随着建筑的西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匾额在民间逐渐消失。 只有一些老字号、山水园林和一些传统的亭台楼阁还保留着这种文化痕迹,如同仁堂、全聚德等。 、黄鹤楼、滕王阁、瘦西湖及故宫、孔府、夫子庙等

对于中国匾额的历史沿革,曾有学者这样概括:“匾额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完成于宋代,盛于明清”。

牌匾的类型

牌匾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形状可分为横匾和竖匾。 中国古代建筑中,屋檐下有一个重要的结构斗拱,起到支撑和突出屋檐的作用。 早期和一些比较高贵的建筑,斗拱结构宏伟,檐楣间距较宽,所以匾额多采用竖式匾额。 如今常见的匾额有曲阜孔府正门的“圣府”匾额、孔庙的“大成殿”匾额、颐和园的“排云”匾额。 “门门”、“德惠殿”的匾额,以及故宫大部分宫殿的匾额,都是竖匾。

后来,建筑斗拱的比例逐渐减少,檐与门楣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 另外,明清时期的一些匾额文字较多,只能悬挂横匾。 如云南昆明大观楼、扬州个园、颐和园、景福阁、玉兰殿、山湖皆同层,河南嵩山少林寺均有横匾。

另外,随着建筑、地形、风景和人们审美的变化,牌匾的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衍生出很多,如手卷牌、荷叶牌、蝙蝠牌、秋叶牌等。牌匾、白色牌匾和相册牌匾。 这些匾额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具有浓郁的卷轴感。 常用于园林、亭台、书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根据悬挂空间可分为室外饰板和室内饰板。 室外牌匾一般悬挂在建筑物前,内容多为建筑物名称,如我们常见的“瑞福祥”、“颐和园”、“黄鹤楼”等都属于此类。 室内牌匾悬挂在建筑物内部的正上方。 如果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牌匾,也可以挂在侧壁上。

按质地材质可分为木饰板、石饰板和金属饰板。 传统牌匾多采用木质材料制作,这与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有关; 石匾比较重,不适合悬挂,所以多镶嵌在建筑物墙壁或桥墩上; 冶金技术日趋成熟后,出现了金属板。 新事物中,铭文多为机刻,经久耐用,但缺乏传统文化的韵味。

根据牌匾的雕刻工艺,可分为阴刻牌匾和阳刻牌匾。 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在牌匾下方的雕刻技术,而阳刻则是将笔画显示在牌匾上方的雕刻方法。 还有一些牌匾结合了阴雕和阳雕。

按牌匾的功能可分为建筑园林牌匾、商号牌匾和纪念牌匾。 建筑园林牌匾主要用于标注建筑物名称和景物名称。 它们通常悬挂在建筑物的正门或大厅。 此类匾额最为常见,如“拙政园”、“坤宁宫”等。 文人雅士、官绅世家的匾额也属于此类。 据《历代名家文集》记载,宋孝宗年间,尚书郎六合入仕,年仅40岁还乡。 当时的官​​员常说要回到临泉隐士。 但他们大多数都是两面派。 陆河回国后,将这座殿堂命名为“简一堂”,取“众人皆辞官归乡,林下无人”之句。 匾额上生动地写着讽刺的意思。

作为牌匾世俗化的标志,带有商号的牌匾是最常见的牌匾。 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瑞福祥、全聚德等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 这些寓意深刻的牌匾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色彩。 宴会、贺匾多用于赞扬、赞扬。 有生日牌、功德牌、美德牌等,古代很流行,至今仍有不少。

匾额内容及制作

一块完整的牌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识度;二是标识性。 另一个是文本。

所谓铭文,是指匾额的上下铭文和印章。 上下铭文主要包括题匾人、受匾人、立匾人及时间; 而铭文则是匾额的核心部分。 根据匾额的用途不同,铭文的内容也有差异。 我们以晚清第一学者洪钧题写的“冰心鹤算”匾额为例。 其内容及格式如下:

匾额文字:冰心鹤计算尺寸:230*77.3 cm

上一段:授进士、授勋詹师父游春芳游郎子江西书院提督加洪军四级战绩十次

下一段:敬标节,孝顺,冯汝人,叶穆氏,何老太君,七十岁,光绪七年,新巳,中春,古典。

这块牌匾上面的铭文是题写牌匾的人洪军,“伟”字是题写牌匾的人的象征; 下面的铭文“何老太君”是匾额的接受者。 此匾上下两节,可解读为洪军为老太太题写立匾。 从铭文“冰心何算”可知,这块牌匾是为祝贺老太太七十大寿而建的。

牌匾通常悬挂在建筑物最显眼的地方。 如此重要的装饰品需要非常高的制作工艺。 不同质地的牌匾的制作方法也不同。 以木牌为例,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选材、雕刻抛光和喷漆三个步骤。

由于牌匾需要长期悬挂,因此对木材的要求极为严格。 首先,木材必须干燥,不易变形; 其次,木材必须易于雕刻。 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制作牌匾的最佳材料。 中国古代普遍使用楠木和樟木。

雕刻文字是制作牌匾最重要的一步。 学者和工匠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匾额制作却将这两类人结合在一起。 要雕刻牌匾,首先需要写铭文。 对题匾的人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书法好;二是字功好。 第二,地位高。 因此,牌匾上的铭文多为皇帝、达官贵人、名人所题。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文字写完后,必须将文字擦拭,然后描画到牌匾上。 这个过程称为放样。 排版时,文字应排列有序,间距适中,两端留出的间距应大于字距。 文字排列好后,就可以在牌匾上描出它的轮廓,最后根据轮廓雕刻出轮廓。

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和喷漆。 雕刻完成后,还需要对牌匾进行打磨和装饰。 这是一项微妙的工作。 绝对不允许使用飞机等工具。 工匠们只能用小刀将牌匾上的凹坑一点一点磨平,然后再抹平。 最后一步是着色。 匾额多为黑底金、蓝底金,偶尔也有绿底金或朱底金的。 这可以根据业主或建筑物的需要来完成。

牌匾的制作基本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也有一些精美的牌匾需要在边框上雕刻图案作为装饰。 这是对工匠技艺的新考验,这里不再赘述。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