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题写京名匾额的多为翰林著名书法家或高官。 当时的商店倾向于使用正统的颜书或欧洲楷书。 首先,楷书易于识别。 其次,字体饱满的楷书象征着繁荣和财富。 郁郁葱葱。
据《春明史迹》记载:“故都琉璃厂各商铺上的匾额,皆出自名家之手,字体各异,极为壮观。尤其如古斋、松花斋、清谧阁、宋古斋太棒了。”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弘的《潮市丛载》列出了38块店匾,而孙殿其的《琉璃厂小志》则列出了87块店匾,其中大部分是清代名人、著名人物所书。 铭刻。
如清同治、光绪两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和题写的“古古斋”、“尊寒亭”、“宝古斋”、“上奇斋”等匾额”和“修文斋”。 工部侍郎、人事部侍郎卢润祥曾为“荣宝斋”、“云古斋”、“天元江源”题匾。 清代著名书法家有包熙、亲王多罗克勤、乾隆朝礼部尚书梁士正等。 他们还为当时的老字号写了牌匾。
20世纪初,京城字体名称匾额的书写者,除了恪守清代国子监传统的人外,还包括重要政治人物、社会名流和著名书法家,如李鸿章、梁启超、吴昌硕、康有为、徐世昌、吴佩孚、郑孝胥、黄宾虹。 、张伯英、曾国藩、张大千等人。
20世纪中叶以后,京名匾额上的书写者多为近代文人、著名书法家,如郭沫若、赵朴初、邓拓、舒同、李可染、吴作人、介、启功、刘丙森,王夏举,欧阳中石,等
说到京城老字号的牌匾,有“无牌匾不恕”之说,而这个“恕”指的就是冯叔。 冯舒,著名收藏家、书法家,字公渡、华农。 他祖籍是浙江慈溪。 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学士。
他书法功底深厚,尤以面部表情闻名。 他对别人很友善,几乎总是回应请求。 因此,当时北京的商匾大多有他的手迹。 据说他曾为京城三十多家商铺题写牌匾。
由于历史悠久,至今有记载的只有“张艺园”、“同和居”、“福兴居”、“仁德茶馆”和“中华药房”。 冯叔闲暇时喜欢品茶,因此成为大栅栏“张艺园”茶馆的常客,并与店主成了好朋友。
当店主请他题匾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次日,两块匾额上书“张艺园茶馆”、“张艺园”,落款为“工都”。 其字体为颜真卿宗法风格,浑厚、饱满、端庄、大方,具有行书风格。
几天后,“张艺园”茶馆的屋檐上挂起了一块红底金字的大牌匾。 后来“张艺园”茶馆更名为“敏春茶馆”,并更换了冯叔题写的匾额,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多年后,“张怡园”名字被恢复,匾额由当代书法家石良重新题写。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