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评论大奖##文史知识局#
本文长约56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贾珍问道:“这些四合院里都有桌椅,还有窗帘、玩具、古董,各个地方都配备齐全吗?”
——《红楼梦》第十七章“大观园才子试题与荣国回省过元宵”
《红楼梦》第三章“贾雨村重操旧业,林黛玉弃父赴京都”,清代孙文所著,现藏旅顺博物馆。先来到贾家。 书中描述了其内部陈设,如紫檀雕花的大炕桌,以及上面的金玻璃瓮等,无一不表明这是一个有钟有鼎、有食物的家。
荣熙非凡殿
自古代周公“礼”制度以来,等级和礼仪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社会里,建筑物的外观和室内陈设,如色彩、服饰、书籍等,都需要符合等级和礼仪文化。 不管有没有原型,《红楼梦》小说中的“荣国府”也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房屋的基本布局是客厅、卧室和书房,其中最重要的是客厅,即门厅,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开阔的地方。 无论是祭祀会员,还是教育后代,都是在殿内完成。 荣国府的“荣熙堂”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林黛玉刚进荣国府的时候就来过这里。 据小说描述,“进正房,抬头见一块红金大匾,上有九龙,绿地,匾额上写着斗大三字,正是‘荣熙殿’。 ”,末尾有一行小字:“某年某月某日,书信赠荣国公嘉园”,还有“珍藏数万陈汉”。 ”。 这块匾额和铭文显示了贾氏家族与皇室之间不寻常的关系。 所谓“红金九龙绿地匾”,金色是财富的颜色,龙是皇室保留的东西,九是终极数字。 三者结合,足见贾家的高贵、富有、权势。
匾额上的“荣熙殿”三字,竟是皇帝亲书的“嘉源荣国公书”,下面还有皇帝的“万臣罕之宝”。 在封建社会,这是最高的荣誉。 难怪林黛玉进贾府之前,父亲林如海就对她说“这个奶奶家和别的家庭不一样”。 《红楼梦》第七章还提到焦达“从小跟随祖父出征三四次,临终前将祖父从死人堆里抱了出来”。 可见贾氏先祖确实为皇帝献身立功,因此被授予“功”的崇高职位。
接下来,《红楼梦》还“借用”了林黛玉“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步步留心”的眼睛来展示荣熙殿的内部陈设:“在大紫檀木雕上桌子上,有一个三尺高的青铜鼎。悬着要漏,隋朝墨龙画了一幅大画,一边是金淑仪,一边是玻璃筒仓。两间十六把楠木椅。排在地下。” 这一段话不多,但信息量却相当大。 在古代,普通百姓家中,厅堂桌上通常摆放着花瓶和镜子,象征着“平安”。 但荣熙堂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蚩”是一条无角的龙,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 《说文》中形容其颜色为土色。
“鼎”、“仪”、“醢”原是夏、商、周时期的祭器,代表贾氏作为“钟鼎食之家”的尊贵地位。 案顶为“悬漏,继有潮代大墨龙图”。 其中的“漏”就是漏壶,古代的一种钟表; “遂朝”是指按照大臣们的日程去见皇帝。 《水墨龙画》是一幅巨龙在云海潮汐中若隐若现的大型水墨画。 在古代,龙象征着皇帝。 “朝”与“朝”谐音,比喻会见君王。 可以说,这幅画悄然展现了贾氏家族的显赫势力。
河北正定荣国府荣熙堂。荣熙堂是荣国府成员祭祀成员的大厅。 墙上的《托乐岁朝大墨龙图》静静地彰显着贾氏家族的显赫权势。
值得一提的是,荣熙堂陈列的“雕花驰桌”是用红木制成的,椅子是用楠木制成的。 这些木材都是珍贵的材料。 紫檀木木质坚硬,有芳香。 《元史》记载:“元二十四年(1287年),出使马巴勒国……亦用私款购买紫檀供宫廷进献。” 《南村水更录》说,元宫内的紫檀殿堂大小与文思殿相似,即“三间,前后楼阁,东西三十五丈,七十二英尺深。” 由此可见,红木用于建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 由于清代的家具注重装饰,喜欢用比较豪华的材料,所以红木在清代比较流行。
可惜的是,它原产于印度次大陆,生长分散,没有形成森林。 寻找、砍伐和运输都很困难。 素有“寸沙皆金”之称。 当然,也只有贾家这样的高官才能承受得起。 至于“楠木”,其木质稳定,不开裂、不变形,极耐腐蚀,质地细腻。 现存规模最大的楠木殿堂是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明恩殿。 殿内有多达60根巨大的柱子,全部由整根金丝楠木制成。 到了清代,楠木甚至被作为皇家御用材料,足见其稀有和珍贵。 荣熙堂可以一次性放置16把楠木椅,自然体现出与普通民宅完全不同的高贵、格调和荣耀。
荣熙堂陈设图。 《红楼梦》描写容熙殿内有“两排十六把楠木椅”。楠木在清代是皇家御用材料,可见其珍贵。 也体现了贾府不同于一般私宅的高贵风格。
至于“顶椅”,更是身份的象征。 人们或许还会认为,在一些经典篇章小说中,“坐第一”简直成了领袖的代名词。 其实,高脚椅是明代开始流行的一种座椅。 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一般高脚椅的靠背和扶手是一体的,由三到五个部件拼接而成。 扶手多为圆形如意头。 在晚清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八张椅子和四张茶几的布置,这与《红楼梦》中的荣熙堂不同。 这是因为曹雪芹生活在清朝中期。 虽然大厅里的两排十六排椅子已经是固定的陈设,但是两把椅子中间并没有夹着配套的茶几这样的东西。 当然,反过来说,这也可以理解为《红楼梦》中的荣熙殿,成为了清代中期家具陈设风格的真实写照。
不同风格的贾母睡觉
话虽如此,荣熙殿虽然体现着威严和权力,但这种过于正式的“气场”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受限和不舒服。 小说中提到了这一点:“原来王夫人经常生活娱乐,不是在正房,而是在正房旁边的三间侧房。”
相对而言,上层房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原因很简单。 这种房间是贾家重要成员日常居住的地方,自然不能没有“烟熏火燎”。 在众多上房之中,贾母的上房尤为引人注目。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拜见祖母(贾母饰)时,只见“正面上五间,皆雕梁画栋,两侧庑殿、厢房穿山而过,上面挂着各种鹦鹉、画眉等鸟类。” 整个荣国府,一般都是三间上房,但贾母的五间上房却是个特例。
《红楼梦》小说是这样写的,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贾母又称“石老太太”,贾家人尊称她为“老太太”、“老祖宗”。 她的娘家施家是“四大家族”之一。 她是贾代善的妻子,贾赦、贾政、贾敏的母亲,贾宝玉的祖母,林黛玉的祖母,史湘云也是她的曾侄女。 贾岱山去世后,贾母年纪最大,在贾家地位也很高。 八月初三是她的八十大寿,从7月28日到八月初五,在荣府、宁府都举行了宴会,整整七天。 热闹又奢华,不像以往的任何家庭庆祝活动,足见这位老太太的威严。 她的“五间楼上房间”,所以这并不奇怪。
小说中,贾母的楼房似乎也被称为“荣庆殿”。 但与书中对荣熙殿的集中描述不同,对它的描述分散在书中的几个章节中。 例如,林黛玉刚来时,就看到楼上“贾母独自坐在前面的榻上,两边各有四张空椅子”。 交谈中,人们还可以了解到:“现在把那块宝石拿出来,把林小姐你和我一起放在套房的绿色柜子里。我会把林小姐你暂时放在蓝色的纱柜里。”去年冬天,春天我会和他们一起打扫房子。” 我们再做一些其他的安排吧。” 由此可见,贾母的楼上房间有套间暖气亭和蓝色纱柜。 后来,小说又用王太医的眼睛来审视贾母楼上的陈设:“只见贾母身穿青皱丝羊皮袄,头戴一桶珠子,端正坐在榻上,带着四个小孩子。两边都是头发的丫鬟,两边摆着五六个老太太,鹅翅,蓝色纱柜后面隐隐约约还有很多红绿的,戴着簪珠的人……这是王夫人,李纨和凤姐,呃,宝钗姐等大夫出来了,才从柜子后面出来。”
这些文字描述虽然比较零碎,但脉络还是相当清晰的,从中还是可以勾勒出贾母主宅的内部布局。 上层五间,中间三开间为明房,左右为次房、尖房。 明室一般作为客厅,主要用于日常接待访客和家常宴客。 贾母的明堂空间由三开间合为一,宽阔宽敞,也能体现主人的尊贵身份。 至于次房和尖房,则是主要的休息场所。 另外,贾母上房的西端房间内有“暖阁儿套房”,是贾母的卧室。 东侧房间与西侧房间以“碧莎柜”隔开。 碧莎柜里有一张床,那是林黛玉初到荣国府时的卧室。
其中“暖阁”是与房屋隔开的一个小客厅。 配有炉灶、熏蒸床,方便人们在亭内取暖。 “碧莎柜”是一种利用隔断将室内空间的次室或顶室与厅堂空间区分开来的空间形式。 隔板在深度方向上固定地划分和布置。 隔板数量为偶数,中间两个隔板可以自由使用。 封闭的,它是进出两个空间的通道。 隔断上部采用镂空装饰,因此镂空窗后面必须贴一层纱布,以保证空间的私密性。 由于窗纱多为绿色,故名“碧纱柜”。
“荣熙堂”与“荣熙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荣庆堂”却没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从功能设计上看,虽然用于接待客人和家常宴席,但很少承担家庭礼仪活动。 因此,室内空间以舒适度为主,中间放置了一张木沙发。 小说后来提到:“(荣庆堂)内有一个单独的榻,有枕头、靠背和脚凳。她(贾母)靠在榻上。榻的前、后、左各有小矮凳。”宝钗、宝琴、黛玉、湘云、鹰潭溪姐妹等环绕其上。 由此可见,这张木榻在贾母正房的中心位置。
贾母楼上房间的内部布局。 贾母的上房应面阔五间,中间有一间三开间的敞房,一般作为宴会、接待的客厅,而下房和顶房则是休息的地方。 西尾间有套间暖阁,是贾母的卧室。 东厢房与西厢房之间隔着蓝纱柜,是黛玉初到荣国府时的卧室。 来源/黄允浩《红楼梦图解建筑意象》
所谓“木榻”,是一种坐卧床上用品,比床小,呈长方形。 木沙发有不同尺寸。 较大的也称为“罗汉床”,通常有护栏。 较小的称为美容沙发。 木沙发也有身份地位的区分。 地位高者独坐,地位低者并坐。 古人一般在厅堂中摆设木榻招待客人,中间放几张,两侧放垫子。 造型典雅、庄重。 它们是一种精美的家具。 自五朝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以来,历代绘画中都经常可以看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景。 明代以后,特别是清代,这种礼仪已成为固定的风格。
此外,小说《红楼梦》还提到,人们游览大观园时,都在潇湘阁休息。 刘奶奶说,她在贾母的房间里看到了一个非常雄伟的大箱子和柜子。 柜子的高度比她住的房子还要高。 这就是所谓的“顶盒柜”,出现于明代末年,在清代上流社会的家居中备受追捧。 所以,它出现在贾母的楼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上的炕房
除了贾母的上房外,小说还提到了贾政(和王夫人)和王熙凤的上房。 与贾母的上室相比,他们都显得逊色。 例如,林黛玉看到“在东廊的三间小正房中,正房的炕桌对面有一张炕桌,桌上有书籍和茶具,还有半旧的蓝缎子”。东墙、西墙各有背枕。王夫人坐西侧下端,还有一张半旧的蓝缎靠背床垫,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边挪了挪。黛玉心里知道,这是贾政坐的地方,因为她看见炕旁并排着三张椅子,所以也有三张椅子,黛玉穿着一张破旧的松紧墨椅,坐在椅子上。
按理说,贾政是荣国府的实权人物,也是当时贾家唯一在朝堂上干过大事的人。 皇帝出于对祖先的同情,加封贾政为正史,并升任工部侍郎。 外郎。 有了这样的身份,区区“东廊三间小正房”就显得有些廉价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贾政要接待客人,荣熙殿是可以用的。 因此,他的楼上房间只是一个起居的地方,没有接待客人的功能。 这一点从房间里摆放的家具也能看出来,没有椅子供客人坐。 大概只是因为林黛玉是贾政的侄女,所以才在这里认识的,更像是一家人吧。
不过,从《红楼梦》的叙述来看,贾政并不经常管理朝政。 他每天只看书、下棋、和客人聊天。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干涉的店主。 于是,荣国府的实权就落到了他的侄子贾琏的妻子王熙凤手中,她是一个多才多艺、聪明精明的人。 小说中,贾府、贾靖、贾赦、贾政的名字与“福晋摄政”谐音,这是一种暗示。 据《红楼梦》中的描述,贾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世袭俸禄、皇帝的赏赐和庄园的地租。 即使贾政在朝中为官,官职也只是从员外郎到阆中,从五品到五品,收入也很有限。 小说写,刘奶奶第一次见到王熙凤时,王熙凤感叹她的遭遇。 所谓荣国府“不过是一个靠着祖父虚名的穷官,任何人拥有的都只是过去的一个空架子”。 虽然看起来是一件激烈而暴力的事件,但没有人知道这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即使说出来人们也未必会相信。”
贾母楼房示意图。 荣庆殿应该是贾母上房的名称。 相比荣熙殿的庄严,这里更注重日常的舒适。 大厅里有一张沙发,配有枕头、靠背和脚踏板。 贾母常常靠在榻上与她聊天。 子孙共享家庭关系的欢乐。 来源/黄允浩《红楼梦图解建筑意象》
由此可见,这位“管家”是最了解贾家日益紧张的经济形势和衰落的。 小说也正是通过刘奶奶,向读者展示了王熙凤楼上的布局:“只见门外凿铜钩挂着红花软帘。 南窗下有炕,上面铺着红毡条。 东边墙上立着锦锁靠背和枕头,还有一个绿光缎子的大坐垫,上面有一颗金心,旁边还有一个银痰盒。”王熙凤的上房也有三间,每间都由墙板,中间是正房,王熙凤住西内房,东房是贾琏大女儿巧姐睡觉的房间。
贾政和王熙凤的上房都是三间。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房间里有一个“炕”。 《红楼梦》多次提到炕。 从书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炕实际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 不仅在炕上休息、坐着,连吃饭也在炕上。 可以说,炕也是整个《红楼梦》中最具北方和满族生活特色的家具。
满族入关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中。 寒冷的冬季,“墙厚数尺,寒气侵入,似霜”。 没有炕是绝对不行的:一是可以休息、睡觉;二是可以休息。 第二,可以生火做饭; 第三,可以保暖。 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早在金朝就有炕。 据说“他们的习俗住在山谷里,以木门为篱,房屋高数尺,不瓦,盖木板或桦树皮,或盖草。墙、栅、墙都是木头做的,门都朝东。环屋是土床,下面生火,睡觉、吃饭、起居都在上面,叫炕,取暖。
清初,江南学者吴兆骞(苏州吴江人)因一件冤案,随父母、兄弟、妻子迁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在科举考试中。 其子吴镇辰在宁古塔长大。 晚年,他根据个人经历写了《宁古塔笔记》一书。 书中还记载了当地满族人使用的炕:“屋内南、西、北各有炕三间,炕上用芦苇席,席上铺一大片红毡。宽六尺,每边长二尺至五六尺,晚上,躺在炕上,必须枕着头,即使出去……也没有椅子、凳子,但有。是炕桌,大家盘腿而坐。”
曹雪芹既然是旗人出身,自然对康有为颇为熟悉。 《红楼梦》不仅出现在很多地方,而且还有炕边、炕头、小炕、楼炕等专有名词。 还提到了一些与炕有关的物品,如炕桌、炕柜、炕垫、炕被等。 然而,曹雪芹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南京。 即使房子被没收搬回北京,与观海外的土地相比,这里毕竟没有那么冷,取暖条件也多样化。 因此,《红楼梦》中除了康之外,还出现了床。 在曹雪芹的著作中,炕和床经常一起使用。 袭击者可以“向对面的床看去,看到方管的头靠在炕边上”。 南北风俗混杂,不留痕迹。 但总体来说,《红楼梦》中的床只是简单的床上用品,并不具备炕的社交功能。
作者 | 郭业民
(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史)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