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南山木匾 终南山古楼观历史文化概述

发布日期:2024-03-29 11:01:51 浏览次数:

鼓楼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麓,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 是周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讲学讲道的地方,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道教的祖地。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素有“仙都”之称。

西周穆王时期(约公元前900年),终南山古木参天,林深谷幽。 古建筑寺庙位于终南山中心,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古代地理学家称此地为“地飞山”。 因此,炼丹师、隐士、修道士经常出入此地。 周穆王曾到此地考察求真。 因此,春秋时期,这里被誉为“神仙故里”。

据史料记载,周康王年间,天水人殷氏爱好天文星象的研究。 他在此建茅草楼观星、观气、参道,故名楼观。 康王听说后,拜他为大夫,并入东宫做客(太子的老师)。 康王辛亥年,尹喜观察到天空中有一股“紫气”自东向西流动。 他预言几年后将有圣人西行,于是辞去郎中职务,请任谷关知县。 两年后(癸丑年)七月,老子西行至关。 尹喜辞去关将之职,迎老子到故居(鹿关)为弟子行礼。 老子背诵《道德经五千言》并传授。 如今的经堂,就是老子讲经讲道的坛坛。 是《道德经》的诞生地。 次年(甲寅年)四月,老子去世,葬于经西入口大岭山“五老洞”。 这里也是老子修炼升天的地方,塔也因此而闻名。 后来,尹喜又师从其弟尹贵及其弟子杜冲、彭宗。 楼观成为道教人物的聚集地和老子学说的传播场所,对后来“楼观道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历经三千多年的沧桑,楼观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物、诗词篇章、历史轶事。 遗址可分为三部分:中部以讲经台为中心,有七玄殿、丛林庭院、炼丹峰、仙灵山、温仙谷、吕祖洞、华女泉、清溪寺、惠灵寺、清代寺、清溪寺。 寺、玉华寺、宗圣宫、尹熙墓、朱象先墓、李道干墓; 东部以元始台为中心,有仰天池、玉清寺、石老洞、铜铜关、鹰阳洞等; 西部,大岭山为中心,有五老洞、王母宫、琵琶洞、遇仙桥、衍圣寺、大秦寺。 上述遗址除残存少数殿堂、牌坊、塔楼、平台外,大部分已毁。 现存碑碣80多块(百余块),是研究塔寺和道教文化历史的珍贵可靠文献。 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1、道林掌本之地

秦始皇即位两年后,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祭祀泰山,然后到楼观祭祀老子。 他在茅草塔南建了一座清庙,亭台辉煌,并进行祭祀。 是老子(李耳)神化的开始,也拉开了后来道教圣贤研究到道教出现的序幕。 汉武帝仰慕黄老,想要长生不老,于是在关北渭水之滨修建了望仙宫,并增设道士扫屋。 当时道士、隐道者、术士云集塔内,研究道教。 故《终南山锁镜台历代真仙碑记》云:“楼观,为天下道士最重之地”。 这里也是道教祖庭的发源地,后来被称为“仙都”。 而且道观中的“关”字也是从这里继承下来的。

2. 承前启后,贯通未来

楼观学派真正是梁辰创办的。 魏晋时期,梁辰在楼观师从郑先生,并凭借尹贵之名,撰写了《楼观本期大师内传》,使楼观道教的历史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传记”。 。 梁辰之后,北方道士云集楼关,使楼关成为当时北方道教的重镇,楼观派也成为北方道教的主要教派。 尤其是北周武帝时期,下令修建道观,并选派120名北周道士、苏儒入京居住。 命楼观道士严达、王衍为道观之主。 》隐藏在视野中。 这进一步奠定了楼观派在北方道教中的主导地位。

3、繁荣时期

南北朝时期,后魏太武帝向楼内道士印通送香烛,筑屋行道。 自然,各地的人都来拜访他。 牛文侯、殷通、殷法兴等40余位道士曾在此宣讲道教。 孝文帝太和年间,道士王道一带着姑射山弟子六七人来到这里检修寺庙。 除秦始皇修建的老子庙仍气势宏伟、未加修饰外,其余均经过修葺。 道士还购买并收藏了万余卷经书,放置在寺内。

隋朝十三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 掌管楼关的道士启慧认为隋朝已经疲惫不堪,李氏即将崛起,于是派出楼关道士八十余人,前往普净关迎接叛军。 又用关中的草粮来养活他们。 李渊赏识他,封其蕙为“金紫光禄大夫”。 同年十一月,遣使至塔举行祭祀,祈福。

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渊为了弘扬家世,尊老子为远祖,极力宣扬道教。 又下令任命专门官员,对草楼寺土木工程进行大修和扩建。 历时七年才竣工,建成了规模空前、金墙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他还获得了十公顷农田。 并命齐辉主持此事。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高祖亲临楼观老君庙,下旨改楼观为宗圣寺。 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修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月,皇帝再次来探望他。 武德八年二月,立碑《大唐圣观记》,命欧阳询撰书(碑尚存)。 高宗李治甚至封老子为“太上轩辕皇帝”,亲自到楼关祭祀,并下旨封掌管楼关的道士尹文超为“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命人夜梦中寻找老子真面目,挖出老子玉像,带到兴庆宫供奉,并在老子东侧建了一座会堂。佛经博览平台。 精神上观察以确定发生了什么。 唐代,楼观被尊为皇家宗庙,达到鼎盛。 当时,老子庙遍布全国,《道德经》为官民所诵读。 在京城设立崇贤阁,规定了道士选拔制度,开设了根据《老子》等道教经典选拔士人的课程。 道士、女冠隶属于宗政殿(主管皇家宗教事务的机构),道士被视为皇室宗室成员。 因此,朝臣、皇亲们常常放弃官职,辞去宫廷,入禅修行。 唐睿宗的玉真和金仙两位公主来到塔里修行,都受到了圣旨。 武宗时期,佛教和景朝都被禁止,道教是唯一的宗教。 楼观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这一时期,共计643年(公元264年—907年),是楼观的鼎盛时期。 唐高祖武德三年,楼观改称总圣观。

4. 繁荣和萧条时期:

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下旨,将“宗圣观”改为“顺天兴国观”,并赐匾额。

金哀帝天兴年间(公元1232-1234年),楼关遭受严重战乱,不少宫殿被烧毁。

元朝八年(1236年),全真教祖师清和真人尹志平从大都来到楼观。 他看到祖殿的废墟感到震惊,于是任命李之柔为主持官,修复祖殿,历时七年。 修建完成后,建筑基本恢复到唐代规模。 中通元年(1260年),元世祖下令将该塔改名为“宗圣宫”。 由此,楼观道派被纳入全真道教,楼观成为全真道教的重要根据地。 重修的宗圣宫主要建筑有文氏、三清、玄门祖三殿,三层紫云、景阳、宝章,二殿贞观、斋心,以及下院殿、殿、亭、花园等。 共有亭、台、池、洞40余座,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派繁荣辉煌的景象。 至元二年(1265年)朝廷又赐三封护塔观。 正元元年(1341年),批准在宗圣宫设立五级道教讲堂,并颁发铜印。

元至顺二年(1331年),山洪暴发,楼关损失惨重。 红庙、慧灵寺已不复存在,宗圣宫已淤塞,面目全非。

这段时期(公元908年—公元1368年),历时460年,楼观处于盛衰交替阶段。 中期,金哀帝天行年间有大破坏,元太宗端拱年间有大复兴。 唐代盛世时期有所减少。

5、衰退期:

明初重修塔。 明朝隐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皇室王秦建主张重修塔。 虽然规模稍大一些,但并没有完全还原。 明嘉靖乙卯年(1556年)关中地震,宗圣宫三清殿、讲经台上的灵官殿、受苦殿等遭到破坏。 无名宫道士带领道士筹款修复。 明万历元年(1573年),泰丰丙山、长庆丙香、永清丙宗等皇亲配合周至县令,继续修复因地震受损的宫殿,新建玉皇阁六座。里面铸有对联。 铜像三尊,并增建雷霆殿、三官殿、灵宝殿、衍化殿、八卦亭、七星亭等建筑。

清初,满族入关后,据民国末年编纂的《楼观志》记载,清帝强迫汉人“剃发更衣”,严重伤害了汉人。汉族人的自尊心遭到了强烈反对。 由于法律法规严格,大多数汉人都遵守,但全真道士却死守古制,逃入山林,刀耕火种,过着艰苦的修身生活。 此时,楼观道教财产被当地火炬道接管,著名的道教祖庭变成了乡村寺庙。

雍正三年(1725年),全真教梁义良大师从北京来到楼观。 眼见祖庭衰落,他发誓恢复楼观道教,与火炬道苦战。 北京白云观,有一位王子前来参观,悠闲游览。 梁宜良趁机汇报了楼关祖庭的情况,以及自己为了恢复祖庭差点丧命的经过。 太子代受冤屈,上奏奏章给雍正帝。 雍正皇帝命将军年羹尧率兵前往楼关,袭击路上的匪帮,死伤百余人。 雍正七年,收回楼观财产,归还道士。 由于道士对“剃发更衣”的强烈抵制,清朝皇帝深知民心不可动摇,而他们又不占多数,所以他的准道士都穿着汉族服饰。 因此,清朝末年,皇帝封道士为老民。

随后,梁宜良再次来到楼观主持事务,招纳各地道士,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道教规矩。 他还历时八年重修寺庙,开垦荒地,念经祈福,开展传道授法等宗教活动。 虽然寺庙很难恢复原貌,但宗教活动已经恢复正常。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周至县知府张泰捐俸禄,再次修葺经台。

【终南山古塔观历​​史文化概况】相关文章:

1. 福建古土楼指南

2.

3. 美洲概况课件

4、历史文化手抄报

五、接待礼仪常识概述

6.人生观、价值观名言

7.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概述

8. 科技论文关键词概述

9、蚕历史文化手写报纸资料

10、历史文化手稿图片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