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匾额的传承 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发布日期:2024-03-29 17:02:02 浏览次数:

编者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核心” “价值观百讲”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主题策划了系列讲座。 本次论坛来到故宫博物院,深入探讨故宫博物院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内涵。 本次演讲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观点。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肩负使命,奋力拼搏,共同创造我们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 其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延续性和延续性。 创新、团结、包容、和平。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和5000多年历史的华夏文明

紫禁城,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建筑。 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2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这座宫殿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积累的智慧。

紫禁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我们需要在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 紫禁城的建设规划深受《周礼记》的影响,展示了自古以来所遵循的基本建设原则。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得到《周礼》的补充,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包含“择中立宫”、“礼制”等建筑秩序和规划思想,体现了五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考工记》规定的规划结构中,核心点就是让“宫殿”成为城市的中心。 因此,北京城市的规划都是围绕“皇宫”,即故宫展开的。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建设,以紫禁城为中心。 宫城、内城、外城三道城墙相互环绕。 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层城制,还附加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床”、“五门三朝”等古代布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理想追求,成为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典范。 最高的例子。

故宫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所追求的“中和”思想。 《礼记·中庸》云:“中业,天下之本;和,天下之本。达中和,天有其位,万物得以孕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万邦和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人们心中和谐的道德观。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和”逐渐升华为哲学、美学乃至伦理学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 中华民族的这种理想追求,集中在故宫。 中间。 紫禁城的建筑南北笔直,左右对称,有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贯穿子午,前三宫、后三宫均匀地排列在中轴线上。 前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三座殿的名字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内涵。 、身心和谐。 无论是以“保和”、“中和”为主题而建立的外朝前三宫,还是主张天地和谐、万物共存的内廷后三宫、“守中、达和”的中和法,都是其中所蕴含的最高追求。 此外,从“云之绝中”、“中正仁和”的匾额到重要仪式上奏响的中和绍乐,从造型到名称,故宫都承载和弘扬了中国早期的历史。民族以独特的方式和特殊的语言。 中和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并在后世不断传承。

故宫共收藏文物186万余件。 这些文物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宋元明清直至近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它们也承载着中华文明,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它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文物的来源,一方面依靠代代皇室的收藏,通过封建王朝的国力征集历代文物; 另一方面,他们向社会各方面征集,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汇集到皇宫中,然后放进皇宫。 文物所承载的价值转化为与时代融合的文化。 还有最大的文物来源,就是皇宫出产的。 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皇帝和达官贵人从全国各地招募工匠,生产了大量工艺精湛的物品。 今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些精美的制作,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文物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世界。 生活追求、文化兴趣等。另一个来源是明清时期整理的大型文化工程和档案。 例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收集了历史上大量的经典文献。

故宫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 故宫内有勤安殿、贤若阁、玉华阁、坤宁宫等十几处体现道教、佛教、萨满教文化的宗教建筑和遗址。 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文字是满文; 清朝建立前后,他们保持着与蒙古部落结盟联姻的传统; 清朝入主中原后,全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因此,故宫建筑上悬挂的匾额上,可以看到满文、蒙古文和汉字。 清代宫廷服饰也是满汉文化长期碰撞融合的产物。

在紫禁城里,无论是从它的古建筑,还是从里面收藏的文物,我们都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通过文化融为一体、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相帮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同时,中华文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发展。 我们来自历史,必须回顾历史、牢记历史,才能正视现实、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明互鉴的实物见证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最具标志性的象征之一。 故宫走过的600多年里,它与世界的联系从未中断过。 从故宫博物院藏品文物中可以看出,在186万多件文物中,有大量的外国文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故宫可以说是世界交融、文明互鉴的见证者。

国际上,英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藏品地域分布广泛,藏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世界。 与它们不同的是,故宫里的外国文物来历明确、脉络清晰。 它们都不是掠夺来的宝藏。 它们大多作为国家间和平友好交往的见证而进入明清皇宫的收藏系统。 。

故宫博物院藏有1500多件中外钟表,制作时期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 其中有英国、法国、瑞士等国著名大师的作品,也有清宫钟表制作部门和广州的精美作品,还有一些中西元素结合的产物。 为什么中国宫廷里有那么多“进口”钟表? 最初,其中许多是外国使团或组织带来的礼物。 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是清宫造办所独立制造的“御钟”。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向万历皇帝进献钟表。 此后,大量精美的钟表源源不断地进入明清两代的宫廷。 清朝雍正皇帝并不满足于单纯采用西方计时方法。 他让工匠们制造了一个可以报时的“钟”,让钟可以报出白天的时间和晚上的时间。 制造处的工匠在西方人的帮助下,在钟表上增加了设置、调节等装置,创造出了中国独有的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夜晚长短进行调节的钟表。 。 它还决定了每次更新的开始、结束和间隔,将西方机械装置技术与中国传统报时方法完美融合。

中国瓷器远近闻名,早在唐代就开始大量出口海外。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元代至明初生产的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一种叫“苏玛离青”的进口染料。 主要成分是氧化钴。 原产于波斯,元代传入中国。 ,开始用于烧制青花瓷器。 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带回了大量苏玛黎青矿物材料回国。 因此,苏马离青在永乐、宣德两代官窑青花瓷器的烧制中被广泛使用。 后来,国产青花颜料逐渐取代了苏马津、丽青,形成了有别于进口料的新风格。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和传教士来到紫禁城。 这些外国人进入中国后,遵循当地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积极适应和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 自1601年意大利利玛窦来到北京以来,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方人已连续237年为故宫服务。 他们在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专业工作。 清代宫廷绘画很多出自西方宫廷画家之手。 在中西画家交流的过程中,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的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新画风。 与中国的写意水墨画不同,郎世宁、何庆泰、潘廷章、王志成等西方画家所画的人物、花鸟、马、象等,都写实、栩栩如生。 例如《哨鹿图》、《野鹿图卷》、《贡象马图卷》等都是此类的优秀作品。

故宫见证的不是单一文化形态的自我推崇,而是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故宫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它是各国文化交流、互动、交融的地方。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这种对世界文明的开放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和平,凸显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源、博采众长、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

文明的结晶:从皇宫到“人民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始建于1925年,以明清两代故宫及其藏品为基础。 还兼具建筑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特点。 符合国际公认的“原汁原味保存”和“原汁原味展示”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1914年设立古物陈列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逐渐从旧的皇宫转变为皇宫。 “人民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

故宫博物院的早期发展十分艰难。 1928年10月8日,故宫博物院董事会成立,故宫博物院步入正轨。 故宫博物院董事会由27名成员组成,汇聚了各界人士。 从此,故宫博物院承担起了研究、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1987年,故宫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保护和研究进入快车道。 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修建文物仓库。 过去,文物存放在地面建筑物中。 很难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理想的条件下,并且不能完全抵抗大气污染和灰尘。 迫切需要为文物找到一个安全的归宿。 20世纪80年代末,文物仓库一、二期工程开始建设,90年代竣工。 大部分珍贵文物被转移到地下文物仓库。 目前文物仓库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地上仓库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 进入新世纪,故宫百年大修提上日程。 正是中央的决策和全力推动,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如此宏伟的故宫。 20世纪90年代,故宫很多建筑都已破旧不堪,环境也比较差。 经过百年大修,加上历时七年的文物清查和2013年启动的平安故宫工程,故宫博物院的大部分古建筑都得到了修复。 在保护得当的情况下,大部分馆藏文物都有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

传承与发展:时代故宫的价值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他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时代故宫人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砥砺前行,逐步形成了新时代故宫办馆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强化管理、挖掘价值”。 “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真正完整地保护和负责任地传承和弘扬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平安宫、学术宫、数字宫、活力宫”建设为支撑,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化融合引领者旅游、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客厅。 。

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使命,以及履行使命的路径和措施。 要运用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平安宫、学术宫、数字宫、活力宫”建设,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实现永久保存、可持续发展。遗产的继承。

“故宫安全”是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 通过“平安故宫”建设,可以更好地贯彻“保护第一”的思想,充分运用技术和管理方法,真正完整地保护故宫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平安故宫”工程自2013年启动,历时8年。 “平安故宫”工程是在“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宏观层面的保护工程体系,旨在进一步解决火灾、盗窃、地震、自然破坏等隐患。故宫收藏。 、文物仓库隐患、基础设施隐患、观众安全隐患等重大安全问题。 同时,北校区建设、地下室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程、故宫新安防系统、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等建设澄清。 子项目有抗震工程、院内文物抢险及技术修复保护等七个子项目。 “平安故宫”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也标志着以保护“完整故宫”为基础的故宫保护理念已进入成熟阶段。

“学术宫”是核心。 故宫博物院从建馆到今天,始终以学术为基础。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故宫古建筑、文物收藏、明清档案、宫廷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学术成果已发表。 我们搭建学术交流、学术出版、人才培养的平台,让更多优秀人才聚集在故宫博物院这个学术研究大家庭。 扎实推进“英才计划”、“故宫与故宫研究”、“故宫学者谈故宫”系列讲座等学术考察交流项目,举办“故宫研究学院教师研修班”,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教师参与故宫研究,可以更完整地阐释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活水源泉”中华民族的文明。 我们还推出了“开放课题”,邀请社会各界学者和专业人士来研究故宫的建筑和文物。 第一期立项40个,今年立项30个,大大拓展了故宫博物院的学术队伍和学术视野。 围绕故宫博物院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学科研究的稳定而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多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出版阵地,将推动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故宫博物院沿着完整性、系统化、开放性的方向前进。

“数字故宫”是支撑。 现在是信息化、数字化、甚至人工智能的时代,故宫紧紧抓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数字故宫”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从最早的网站、最早的数据库建设开始,到今天,从基础层、资源层到应用层,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故宫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与企业、大学和国际机构合作,确保数字故宫在文物数字化收藏、数据库建设、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故宫博物院以每年7万至8万件文物的数字化收藏速度实现馆藏文物数字化。 截至目前,已完成90万多件文物的基础成像。 目前数字文物图书馆已发布馆藏文物高清图片10万余件。 我们开设了网上数字特展,包括“故宫名画回忆”、“故宫全景”、“数字多宝阁”等。今年我们还上线了故宫博物院多语言网站,涵盖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语言,未来还将逐步扩大。 您还可以通过故宫小程序进入数字故宫的世界,欣赏故宫精美图片,观看故宫建筑及相关解读。 同时,故宫几乎每个时期的展览都有配套的网上展览。 观众可以通过故宫展览App,享受云端观展的沉浸式乐趣。 我们还推出了《故宫365》、《故宫趣事》、《故宫名画》、《每日故宫》等新媒体产品。 全数字化的文物展示和学习场所“故宫数字馆”即将向公众开放。 紧跟时代发展,我们的努力之一就是创造性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能产生影响的产品,从而更好地传播。

“充满活力的故宫”是宗旨。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文物所蕴含的价值活起来,把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与这个时代结合起来,形成时代文化。 活起来的第一条路就是开放,让人们走进故宫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延续和包容。 据统计,故宫从1949年到2022年接待游客4.68亿人次,其中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接待游客1.42亿人次。我们不仅要保护文物,还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体验,所以我们只能限制我们可以承载的游客数量。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观故宫,我们利用各种线上展览、数字传播等手段,让人们在云端看到故宫。 “清明上河图3.0”、“图案承载道”、“发现养心宫”等数字化主题展览,让故宫文物承载的多元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插上数字技术的翅膀。 我们还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创作舞剧、音乐剧、电视专题片等,充分展现故宫丰富多彩的文化。 故宫与有关单位合作推出舞台剧《唯绿》、儿童音乐剧《绿段》以及电视专题节目《新故宫》、《中国诗画》、《故宫》 、礼”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表现形式与当代内涵。 故宫还推出了《我去故宫》、《故宫二十四节气》、《神奇的故宫宝藏》等优质青少年科普读物,告诉孩子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故宫里的故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成长智慧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是故宫博物院非常重要的使命。 十年来,故宫共举办境外及港澳台文物展览52场,参加境外合作机构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的文物展览21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含香港、澳门、台湾)。 同时,故宫博物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考古工程,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肯尼亚基西大学、考古系等世界知名考古研究机构合作赴英国杜伦大学进行考古调查、实地发掘等工作。 在考古合作中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我们还举办太和论坛等国际学术论坛,实施促进中外学者平等对话、交流、互学互鉴的太和学者计划,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培训中心,通过“引进来”文化它带来的人员交流和媒体宣传,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让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的中国。

故宫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化养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故宫文化现代动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保护和传承故宫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将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故宫的文化魅力,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了人类。

演讲嘉宾:王旭东演讲地点:故宫博物院核心价值观100论坛演讲时间:2023年11月

(光明网记者 张丽君 编译)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