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排名,沙翁排名第一。” 他是当代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他的书法无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塑造了具有阳刚之美的“沙体”,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如黄钟大路的响亮嗓音使他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被评为江南“书法泰斗”。 他所画的“主雄殿”至今仍静静地矗立在灵隐寺,气势非凡。 他也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研究语言、诗词、文史、考古……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又名孟海,又名石皇、沙村、觉明,鄞县沙村人。 出生于书香名医世家,自幼承袭宫廷训练,自幼学习篆刻。 就读于慈溪金塘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 1922年,沙孟海在上海担任导师时,有幸接触到了他十分敬佩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 他们对沙孟海后来的书法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书法上溯至汉魏,近至宋明。 他书法最勤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 他还能够融古通今,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兼善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其大书法作品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沙师学识渊博,对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研究。
沙孟海自幼喜爱书法、篆刻。 他在《八十岁老人仍求》一文中说,“我父亲十四岁时就去世了,遗书中有一份《列王集序》影印本”。正数公司新出的书,我最喜欢,经常边写边写。 沙孟海年轻时家庭处境困难。 他如此努力学习书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助四个弟弟到宁波留学。 后来,弟弟从事革命活动,家乡亲戚避难上海(二弟沙文秋、三弟沙文翰、四弟沙文伟、三嫂陈秀良均为共产党员) )。 沙孟海的书法销量大增,著名诗人朱江村也主动为他的书法指定字体。
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沙孟海的同乡中,有一位前辈,名叫梅南翁,以写“王”字最为著名,在清代书法界名列第一。 于是他特别留意这位前辈在宁波留下的墨迹,学了“王”字五六年。 后来放弃书法、行书,专攻篆书。 他每天学习《开基石刻》、《宜山石刻》,以及吴大成篆书《说文部首》、《孝经》、《论语》。 年轻时,他曾到邻村拜访,请求用篆书《李氏宗祠笔记》作为堂屏。 他一字一挥,众长辈都刮目相看,他一下子就在村子里出名了。
沙孟海读中学的时候,有很多人来求书。 周日,他经常给他们写剧本和论文。 “但照例,上下两节都要写人像、草书,还是不美观,常常后悔。” 后来,他看到商务印书馆复印了梁启超的《王生教》和《枯树赋》。 大为惊讶。 从此,沉用他的方法写出了“王”字,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 | 融为一体,风格独特
几年后,他看到神州国光社等地影印的十二生肖周体书籍。 他们用的大多是方笔,结法特别新奇,更合他的口味,于是他就去学了十二生肖。 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北碚功夫非常有经验的钱泰熙。 钱泰熙将“张梦龙”与黄庭坚写大字的姿势结合起来,给沙孟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他给别人列出清单,也经常使用他的方法。 他还仿照康有为《广异周双记·学序篇》的程序写北碑,所以用魏碑的风格书写大字,使其能够“铺展而立”。 。
1922年,22岁的沙孟海离开宁波到上海谋生。 其间,他向学者冯君牧、陈其槐学习古文字学,向吴昌硕等书画大师学习书法、篆刻。 他受益匪浅,书法功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吴昌硕住在山北路,离沙孟海住的海宁路很近。 于是他经常去吴家,接受了很多建议,这让他的心胸更加开阔,视野也更加开阔。 从此,他深受吴昌硕的影响。 沙孟海的书法特别注重神韵、骨法、笔法、构图的变化。
沙孟海年轻时,对康有为的学识极为佩服。 到达上海后,他在上海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康有为的大字。 他感到无比羡慕,于是就被家乡的老和尚安安头陀介绍给了他。 康有为. 那段简短的交谈,让沙孟海对书法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他意识到学习书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像古人那样写字。 关键是在学习中融入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 |
在沙孟海故居里,有一本很长的目录。 沙孟海本人列出了自己交往过的师友,有“勤之”、“四叔”等,多达数十人。 沙孟海对于“转一多事”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习某种类型的铭文,同时“耗尽资源”同时学习相关的铭文和墨迹。
所谓穷源,就是要弄清楚这种碑文、书法风格从何而来,作者用什么方法向古人学习,汲取精华。 所谓经流,就是寻找后世流传下来的数流派的各个支流,区分不同支流的变化和特点,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来继承和模仿。 因此,沙孟海说:“颜真卿的书法,是五百年雄浑浑厚书法的巅峰之作,所以,独一无二,不可能从天而降。”
| | 担任蒋介石秘书,编修蒋氏家谱
1928年,沙孟海出版了《书法三百年》和《印学概论》两部著作,被学术界认为是书法和印章管理领域的代表作。 他因此名声大噪,被视为海上名人。 。
1929年,年仅29岁的沙孟海被任命为广州中山大学预备国文教授。 1941年,经同学陈布雷推荐,被任命为蒋介石侍从室秘书,专门负责蒋氏家谱和社会著作的编撰。 闲暇之余,他坚持书法研究,“只写一些丧葬娱乐文章,写家谱,从不涉足”。 政治和保密。”
蒋介石故居丰浩室正厅
蒋介石故居的丰浩室里,前厅两侧有一对引人注目的柱子。 上联曰:“亲亲为重德”,下联曰:“子孙孝顺,前途无量。” 过去,人们一直不知道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谁。 由于它是蒋介石本人所写,所以人们一直认为作者是蒋介石,外界也是这样介绍的。 其实不是,这副对联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学者、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应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之邀,出任教育部秘书。 当时他的名字叫沙文若。 蒋介石知道他擅长金石学,通晓家谱,所以特意请他重建《武陵蒋氏家谱》。 沙孟海无法拒绝,只得服从。 历时两年多,于1948年12月完成。这次修家谱,名义上的行政长官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吴景珩。 主编是蒋介石的陈布雷。 沙孟海只是被列为四位编辑之一,但实际上沙孟海主要做的是写作工作。 因此,当新谱敲定后,蒋介石亲自在职务清单中加上了“特命武进吴景衡先生为大总统,主持事务,慈禧陈君不力、鄞县沙君文若先生”。是编辑们支持其完成的。” 他提到沙文若担任副总编辑,以示安慰。
立宗当天,蒋氏宗祠热闹非凡,张灯结彩,举办宴会。 吴景恒、沙孟海等人应邀参加宴会。 蒋介石想为故居的报馆增设匾额,便趁此机会请吴敬珩为报馆题词,并请沙孟海在馆前设计一副对联。 殿额上第一注是吴敬珩书写的“中华民国第一近卫军”,标明了碑文的时间。 沙孟海设计的对联由蒋介石亲笔书写,然后制成匾额,挂在大厅两侧。
1949年1月下旬,蒋介石在内战彻底失败后被迫第三次返回家乡。 当时很多人撰文说,他回到家乡,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重建了蒋家的家谱。 沙孟海否认了这一说法。 他说:“家谱在1948年12月蒋介石上台之前就已经编好了。他上台后,只是让我再编一份简化的家谱,里面只包括他的嫡系,并没有被整理出来。”由于全家谱太大,携带和阅读不方便。蒋介石正准备离开家乡去台湾,所以他需要一本便于携带和阅读的小书。
当时,沙孟海已经离开国民政府。 为此,蒋介石派人到处打听沙孟海的下落。 找到他后,他多次将沙孟海召唤到溪口。 除了讨论短篇小说外,他还打听了家乡圣人全祖望的遗骸,还有一些当地熟人请沙陪他参观宁波天一阁。 沙孟海怕蒋介石把他留在身边,委以重任,便找借口离开溪口,去上海写信。 当年4月,蒋介石匆匆离开家乡,中华书局里只有几页蒋介石的小谱打出来。 沙孟海与蒋介石的关系也结束了。
| |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许多职务,致力于做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留在杭州。 沙孟海在“若流花舍”生活的几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最忙碌、最有成就的几十年。 在此期间,沙孟海受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文字学和古物学。 还担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调查组组长,领导全省考古调查工作。 1954年兼任省博物馆历史馆长。 作为部门主任,他建立了正式的展示制度。 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教授。 1979年任西泠印社会长。 他是任期最长的总统,连续任职三届。 他为西泠印社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1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文革”结束至逝世,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
他为“圣雄宫”题字,被誉为书法界第一人。
沙孟海长期居住在杭州,浙江省的名胜古迹都受到他的邀请。 杭州灵隐寺的“主雄殿”就是他的杰作,当时落款“沙文若”。
世界各地寺庙的“主雄殿”大多为楷书、行书或隶书,而沙孟海为灵隐寺创作的草书匾额则打破常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其结构严谨,线条粗壮,笔画动静有致。 完美解决了苏东坡的问题。 “草书难严肃稳,大字难精”的困境。 他87岁时所写的六尺见方的巨大“龙”字,也是他大字的代表,被书法界誉为极品。
然而,1957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三弟沙文汉被打成“右派”,他亲笔题写的兄长牌匾便不复存在。 很快就做出了明确的决定:把牌匾上的沙文若(沙孟海的副标题文若)三个大字抹掉! 因此,在“内部整修、暂停游览”后,成千上万的游客面临着一块写着“圣雄宫”、没有任何铭文的牌匾。
1970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陪同下访问杭州。 游完湖、看戏后,西哈努克提议去灵隐寺上香。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提出这一要求可以理解,但这对中国当局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1966年6月开展红卫兵运动后,灵隐寺的菩萨也受到针对,暂时关闭。 此时,灵隐寺继续关闭。 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开设灵隐寺。 西哈努克如愿以偿,但谁也没有想到,在进入大厅之前,王子会盯着“圣雄宫”四个字,问随行的中国官员:“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为什么没有碑文?” ”中国官员很惊讶,他没想到西哈努克会有这样的汉学基础。他看着周恩来,焦急地告诉王子:这个字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没人知道是谁写的。西哈努克停止制作了。噪音,似乎已经接受了“匿名母鹿”的观点。
但周恩来无法接受。 他知道,这块牌匾的书写者并不是古人,而是沙孟海,沙孟海,沙文伟的大哥,为党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资料。 他找到当时省革委会的负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沙文翰就是沙文翰,沙文若就是沙文若! 怎能因为沙文翰是右派就抹掉沙文若的名字呢? 不要参与,这不是党的政策!
周恩来的指示得到落实,浙江当局迅速派人找到沙孟海,让他填写姓名。 按照常人的看法,这当然是“对你的极大夸奖”,但沙孟海没有,他的固执又回来了。 他说:“要么重写一块牌匾,我不会起名字的。” 对于来到这里的人来说确实很尴尬,但是写作的事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你总不能握住别人的手腕吧? 事急了,只好请了一个人来补“沙文若”三个字。 字迹不协调,丑陋不堪,但“主雄殿”的匾额上仍出现“沙文若”三个字。
直到1985年,大雄宝殿再次整修,寺院才请沙孟海补钱。 当沙孟海被请到大殿时,他盯着看了良久,感慨道:“我重写一下。” 沙孟海虽已85岁高龄,仍重新题写了“主雄殿”匾额,署名“沙孟海”,这就是目前悬挂在大雄殿上的匾额。 三十年后,历史终于向这位勇敢的学者承认了错误。 虽然有点晚了,但还是很及时。
| | 国内排行榜,沙翁第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沙孟海迎来了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春天。 随着学历和阅历的扩大,沙孟海更加注重人物的“风格”和构图的“气势”。 在创作上,他由楷书转向行草书,一改以往的“韵”体。 从追求北碚派的“尚诗”到主要追求,沙孟海将自己的艺术观念融入铁派和北派的熔炉中,捕捉到了铁派的表现风格和刚健真挚的风格。 碑派的实力让他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沙孟海最为后人所熟知和认可的,却是他的作品清单。 有“全国图书第一”的美誉。
榜书,古时又称签书,是刻在宫门额头上的大字。 后来,招牌、匾额、摩崖、碑石上的大字统称为“榜书”。 沙孟海是“榜单第一”。 他的大字用笔扫过,可以自由进出。 结构险峻、狭窄,形成点、线、块、面,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现代感。 从欣赏角度来看,沙孟海的书法特别讲究“力”、“势”,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书法和摩崖书法上。
沙孟海的大幅书法作品在书法界名列前茅。 其风格从雍容华贵到浓郁典雅,最后回归简约朴素。 就像草木从春天的绚烂绚烂,到夏天的绚烂和深秋的豪放深邃,最后又回到冬天。 无尽的空虚。 结的斜拉结打得紧紧的,不是一般的打法; 笔侧锋利,锋利生动; 线条粗犷简洁,纵横自如,令人赞叹。 董其昌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成熟,我们变得更加熟悉和疏远,逐渐变得更加朴素自然,却又浮华利落。姿态充满了雍容,端庄的成年人显得孤独。” 这句话可以说是沙孟海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肖像。
1992年,同龄老人沙孟海在杭州因病去世,享年92岁。
他14岁时父亲去世,作为长兄,他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 从此,放不下的就是浓浓的兄弟情和亲情。 他利用蒋介石室秘书的合法身份,从多方面为从事地下工作的弟弟、嫂子提供有利条件,掩盖他们的秘密斗争。 他才华横溢,充满激情,英勇无畏。 历经沧桑,他不忘初心,书写了人生别样的感悟……
20世纪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 沙孟海的一生有着丰富的学习、教学、政治、治学经历。 在时代风暴的感召下,他成为20世纪首屈一指的书法家。 应得的!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