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皇乾殿匾额 到晋祠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山西7.

发布日期:2024-03-31 15:11:11 浏览次数:

我们之所以急着去看平遥古城,是因为司机和导游答应大家要看“金殿”。 因为游览车浪费了时间,而且因为五台山堵车,我们错过了景点,所以司机和导游增加了参观晋祠作为补偿。 旅游大巴是旅行社租用的车辆,所以两位司机也想对游客好一点,保持信誉。

人们说:“不到晋祠,就错过了太原”。 还有人说:“第一次到太原不去晋祠,就像外国友人到了北京却没有参观故宫一样遗憾。” 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 看。 但我不懂历史典故和古建筑形式,所以就去晋祠看花看热闹。 那么去晋祠主要看什么呢? 概括起来就是看三奇、看三宝、赏三匾。

乾清宫匾_皇乾殿匾额_乾清殿牌匾

到了晋祠,大家都下了车。 在古牌坊前拍照留念,然后步行进入晋祠公园。 晋祠是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胜地,拥有数十座古建筑。 季羽被封为唐叔虞。 鱼子维继承了他的父亲,因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 因此,后人习惯称其为晋祠。 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历代均对金殿进行了修葺和扩建。

南北朝时期,文宣帝高阳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定都晋阳。 天宝年间(公元550-559年),金殿得到扩建,“建有大塔,并建有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堂西南建舍利塔一座。 唐干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题写了《晋祠碑文序》,并再次扩建。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对金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程。 修缮完成后,他还刻了碑记事迹。 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在唐叔虞的母亲弋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乾清殿牌匾_乾清宫匾_皇乾殿匾额

自北宋天圣年间修建圣母殿和云珠飞梁以来,寺院地区的建筑布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之后铸造铁人,修建奉献殿、钟楼、鼓楼、水镜台等。 就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陆续竣工。 原本占据主地位的唐叔虞庙位于其旁边,居次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扩建,内部多次整修,完善至今的面貌。 2003年,在太原建城2500周年之际,整治内部环境,拆除不协调的建筑,修建“龙行晋阳”(即唐太宗李世民)历史群雕以及他的长臣孙无忌,塑有尉迟敬德、魏征、李积、马周等英雄人物。唐代。他的战功赫赫,名声远扬。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公斤,是当时太原城最大的青铜雕塑)。

乾清殿牌匾_皇乾殿匾额_乾清宫匾

一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了这组雕塑。 花园布局自然,以园林植物为主。 有银杏、玉兰、牡丹、水杉等49科134种,珍稀花木4万余株。 以水系为纽带,以亭、阁、荷池、水榭为辅,将人文景观与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晋祠三大特色:一是周白树、唐槐树:参天古周白树,老枝纵横,树根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 相传西周时期就已种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 树身已向南倾斜了约40度,但依然生机盎然。 左右两棵树为同一年所植,故称七年古柏。 一是东岳庙西南一株历史悠久的柏树。 高15至16米,厚2米多。 它的形状像一条滚滚的龙,叶子像厚厚的云。 它高大雄伟。 另一棵是圣母殿北侧的祈年柏。 可惜清道光年间砍伐一株。 剩下的那一根,如虬龙般横卧,倚在柏树上,遮盖了圣母殿的左侧。 晋祠古树众多。 最古老、最著名的树木是周代种植的两棵柏树和汉、隋、唐时期种植的三棵槐树。

乾清殿牌匾_乾清宫匾_皇乾殿匾额

二是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 主要雕像是圣母玛利亚,其他42尊雕像是太监、女官和侍女。 圣母头戴凤冠,身穿蟒袍,坐在凤椅上。 女仆们手里都拿着服务用品。 有的负责吃饭,有的负责梳洗,有的负责清洁。 她们眉目明亮,姿态自然,雕塑精美。 它们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乾清宫匾_皇乾殿匾额_乾清殿牌匾

三是硬老泉:圣母殿南面有北齐天宝(公元550-559年)所建的硬老泉亭,八角尖顶。 金水的主源南老泉从亭下的山洞中滚滚而出。 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停歇。 故北齐时,因《诗经·吕宋》中“永熙难老”金句而得名。 老泉。 南老泉源于断层岩。 水温常年保持在17°C。 流量为每秒1.8立方米。 它灌溉附近数万英亩的稻田。 关于南老泉,民间有“刘坐瓮饮水鞭马”的故事。

金殿的三件瑰宝:一是圣母殿:整个寺庙的正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忆江而建。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1102年(宋崇宁元年)重修。 大雄宝殿背靠玄翁山,前临鱼塘。 左有山里泉,右有南老泉。 大雄宝殿位于山顶,重檐。 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 平面几乎是正方形的。 大厅有五个房间和一系列二级台阶。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建筑实例。 宫殿周围的柱子略微向内倾斜,角柱明显升高,形成飞檐。 殿顶饰有黄绿琉璃。 远远望去,飞歌六丹显得威风凛凛。 寺前檐柱上所刻的盘龙,刻于公元1087年(宋元佑年)。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制盘龙。 八条盘龙各握一根大柱,目光愤怒,利爪锋利,周围风云生机勃勃。 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乾清宫匾_皇乾殿匾额_乾清殿牌匾

二是云珠飞梁:位于圣母殿和献殿之间,是金水的第二源头。 古人认为方形的池塘是沼泽,圆形的池塘是池塘,所以池塘呈方形,池塘里的鱼很多,所以得名鱼塘。 其上架有一座十字形桥。 古人云“石桥飞,陵隔水道”,故称“飞梁”。 沼顶有十字飞梁,底部有十八根八角石柱。 桥面东西宽阔,南北倾斜如翼,如飞桥般优美。 飞梁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看到的乌麻麻飞梁是宋代遗物,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桥实例。

三是奉献殿: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展示供品的场所。 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 梁架只在四根椽子上放置一层扁梁,不弱也不贵。 前檐开门,四周有窗台墙、直格栏。 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用,内部开阔,外观稳重舒展。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晋祠内有三块匾额:第一块是“苦老泉”:苦老泉在晋祠三奇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南老泉亭内有许多匾额,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题写的“难老”匾额最为著名。 其笔法苍劲脱俗,富有神韵,被誉为“神笔”。 被列为晋祠三大寺之一。 著名牌匾之一。

二是“对月”:对月广场位于晋祠风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太溪西侧。 始建于明万历四年。 它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宏伟、雕刻精美、彩绘鲜艳,而且极具观赏价值。 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有偏头痛,百般治疗无效。 随后,她在吕祖面前要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添砖加瓦。” 高应远仔细观察寺庙,发现殿堂、殿宇、建筑、亭台楼阁都有,但缺少牌坊。 于是他选择在金人台的西边修建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了匾额,悬挂在中央。 这就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岳”三字,有“雄笔”之美誉。 “对月”一词出自《诗经·周颂·青苗》:“对月在天”。 “兑”是偿还的意思; “悦”是宣传的意思。 “兑月”的意思是“报答、弘扬祖先之恩”。 这应该是一个双关语,既指报答、弘扬母亲的高尚美德,又指母城的功德无量。

乾清宫匾_乾清殿牌匾_皇乾殿匾额

三是“水镜台”: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代。 第一次来晋祠的游客可能会把水镜台的背面(面向大门的一侧)误认为是正面。 其实,如果你绕过去看看,你就会明白,这是一个面向东西的古戏台。 历代历代增建,水镜台形成了现在的堂、台、楼、阁四合一风格。 除正面较宽敞的戏台外,其余三侧均有明朗的回廊,建筑风格吉祥、独特。 背面上方悬挂的“三晋名泉”匾额为清康熙年间武术家杨廷翰所书。 碑文以精美着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有趣的是,杨二友是杨廷翰的侄子、叔侄。 一是武功,二是文功。 每个人都有一块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匾,一前一后,悬挂在水镜舞台上,为舞台增添了不少色彩。 慈禧太后曾在颐和园照原样建造过一座。

乾清宫匾_皇乾殿匾额_乾清殿牌匾

“水镜”一词取自《前汉·韩安国传》中的“清水镜不可遁”句,有忠奸、是非之意。 清澈的水镜中,清晰显露,原形显露,故名“水镜”。

另一件宝物:金色人体模型。 金人台的四个角各铸有一个铁人。 每个铁人高约两米。 四位钢铁侠,姿态英姿飒爽。 因为铁是金属,所以被称为“金人台”。 西南角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 历经800多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光亮不锈。 生动地体现了北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所达到的冶炼高水平。 和铸造水平。 这尊铜像又被称为“太原守护圣人”,是晋祠内最精美的造像之一。

看完这些国宝,这次山西之行非常值得。 迅速返回天津。 就是这辆车。 它不会启动,所以没有必要担心。 次日凌晨3点30分抵达天津。 赶紧打车回家。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