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洞古称“长岛寺”,与建福宫毗邻。 因观后有一洞,为汉张陵解卯禅道天师所居,故俗称天师洞。 位于白云溪、海棠溪环绕的山地平地上,海拔1000米。 洞后第三混元峰如屏而立,左有青龙岗,右有黑虎潭,三面环山环水。 道观坐北朝东,略偏北,眼前白云谷视野开阔,远处可见天府平川。 观之:“万岩蜿蜒隐隐;万树凝烟覆峰”。
常道观最早出现于梁丽英的《异州集》中。 《唐代柳典》云:“延庆寺据此而建”。 《御帝纪圣》记载:“惠清建福宫西一二里,有延庆寺,是古黄帝庙。” 《方舆胜览》云:“建于隋代,有张天师塑像和唐明帝御书碑。” 明代焦维章于嘉靖三年(1524年)游览天师洞。 有记载称:“该洞石壁高十余丈,直径相差甚远。前阶胡公悬有栈道通入洞内,中间有一尊神像。”道陵,左为唐明帝或蜀主孟昶塑像,山形奇特,峰峦清秀,不可详述。”
天师洞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中期重建,由方丈陈庆觉主持。 后由彭春贤于1920年至1939年重建。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 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黄帝殿排列在中轴线上,是道观群落空间布局的中心。 大小天井、曲折廊十余处,依地势错落有致,将宫殿、楼阁融为一体。 建筑空间和景观的变化,道路的起伏,明暗的对比,柱子上的对联诗词,天井的古树花卉,使古景充满了淡雅古朴的诗情画意。绘画,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异常优雅。 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之一。
三清殿、唐碑被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
经傲逸阁五洞天进入天师洞外山门,再过怡然亭、解仙桥,沿溪流拐弯,即可到达内山门下的吊脚楼小亭“云水光中”。 该亭建于1901年。 亭左右眉上的书单上有清代郑燮大字:“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在这里休息,不仅可以仰望山门的壮丽景色,还可以透过林间的缝隙看山色和云彩。 亭前有许多古黄心树。 它们和庙后的一棵都是包氏黄心树(又名黄心叶赫)。 其中较大的一株胸径95厘米,树高35米。 它枝繁叶茂,晚春开鹅黄色的花朵。 花香四溢,香飘十里外。
古道观山门为四檐转角式结构,建在高峻的山脊上,长长的石阶贯穿楼阁。 石阶两侧排列着柳杉树。 左为青龙殿,右为白虎殿。 正中悬挂着“古道观”的金色匾额。 门柱两侧各有一对鎏金对联:
景区冠绝两江,闽峨万山环抱;
伟名尊五圣山,风暴震万灵。
这副对联表达了青城在全国名山名水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关门石阶两侧刻有黄炎培、谢无量、吴智慧等十几位现当代名人的诗文。 大门正中一块大匾,上书“第五名山”。
三清殿是天师洞的主殿。 为五开间重檐建筑,山亭。 1923年重修,殿前廊内有石阶九级,排列六根柱子,以三对雕刻精美的石狮、麒麟、麒麟高1.2米为柱座。 殿堂对面有殿堂5间,共580平方米。 重檐飞檐,古朴雄伟。 全殿有28根高4.4米的大石柱,全部由实心石雕成,其中16根刻有对联。 石柱一端的承弓、曲门,皆为镂空石雕,描绘飞禽走兽、花卉人物,但又都色彩淡雅,与主体建筑和谐一致。 楼上为“无极殿”,殿内有明代镂空木屏风,八屏扇。 所雕刻的芙蓉、莲花、牡丹、孔雀等形象十分生动,色彩鲜艳,刀法娴熟。 是国内罕见的木雕精品。 殿堂正中有一八角藻井,既提供采光、通风,又使游人感到空灵。 正中悬挂着清康熙皇帝亲书的“丹台辟洞”匾额,为全真龙门派青城丹台辟洞派的镇馆之宝。 殿内供奉三清:正中为玉清仙境(清微天)的元始天尊(手持灵珠,征服鸿元世纪); 右边是上清仙境(玉宇天)的灵宝天尊(抱太极)。 ,象征着浑源世纪); 左边是太清仙境(大红天)的道神(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纪)。 其中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崇拜的神灵,自东汉以来一直在寺内供奉。 南北朝时期,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三清供奉。
三清殿庭院的青石栏杆上刻有十二生肖浮雕,栏杆柱顶刻有“大自然婴灵”字样。 雕塑幽默、活泼、有趣、引人注目。 有人说这组人物石雕是道士嘲讽和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石像虽然光头,却没有环疤,有的还有“发根”,或者天灵帽凹陷下去,还没有压扁,全都磨损了。 “裤衩”显然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宝宝。 在中国古代,这些天真活泼的新生儿被称为“赤子”。 《道德经》云:“长德不离,还于婴幼儿”。 它教导人们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相信修行道教的人会回归到婴儿时期天真单纯的状态。 这组表达孩子心境的石雕被称为“天籁之音”。 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天籁之音都体现了道家的哲学和审美情趣。
大殿右侧是青城山道教协会道观管理委员会所在地,再往右是道教宗祠。 三清殿后壁有民国十七年所绘的《青城山图》和主要道教经典石刻——《黄帝阴符经》、《老君说《清经经》和《太上大通经》。
西客厅右侧为银杏亭。 亭后有一株古银杏树,相传为东汉张天师大师所植。 这棵树被五个人围住,树高五十多米。 清人李善济在《银杏歌》中盛赞它:“零陵高高在白云江之上,碧翠横过孤鹤顶;其姿如凤舞千云,其气如龙栖于岩谷。” 2004年4月,四川省林业厅出版。 被华西都市报主办,评为天府“十棵树”之一。
正殿右侧的西廊为西客厅,内有宫景和园林布局,结构十分精巧。 殿前花园中,种有仙松、公孙橙、红山茶数株。 殿后有条形天井,石山堆砌,兰花、海棠点缀其间。 随后进入《告别天堂》的宾客大厅。 殿后有悬楼和八卦亭。 花窗外,四周有回廊。 凭栏远眺天苍峰、白云江风光。 真可谓“四面云山填满图”。 大殿左侧的东廊为东客厅和道教饮食部。 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名家字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餐饮部后面是茶园和尚茂庵住宿部,为仿古式三层楼阁,总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
天师洞左侧200米处,有三座奇石寺岛。 巨大的石鼎危险地矗立着。 它分为三个部分。 又名试剑石、魔石。 清光绪九年(1883年),第61代天师张仁柱来此祭奠先祖,并敬书“降魔”二字,以示尊崇。 。 相传张天师来到此处降妖时,突然电闪雷鸣,天色昏暗,巨石从天而降。 张陵知道妖魔作祟,挥剑一斩,巨石碎裂,落到地上,形成两条深深的石缝。 缝里有石阶,可以侧身下去,扶着岩石。 石旁是渭河亭,俯瞰海棠河。 岩岸上的山花绚丽多彩。
这三个岛屿周围都是绿色的岩石。 两股泉水从“月弯”岩中流下,有成聪之声。 下面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水池。 悬崖上刻有“洗心”二字。 景色极为幽深。 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清心换面者,必如清波洗轻尘”。 他还在《神仙传张道陵》中说道:“令与弟子入蜀…………让那些患病的人忘记自出生以来所犯的罪孽,亲笔书写,投水与诸神立约,不再犯法,必死如许。” “信信”是五配米的宗教仪式。 遗迹。 池边有亭,名“亭寒”,意为远方。 过桥拾级而上,便是“一翠仙巢”,周围青石环绕,绿色宜人。 攀登右侧险径“天梯”,即可到达朝阳上清景区。
黄帝庙位于三清殿后面,是一座重檐回廊式宫殿。 匾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庙”四个金色大字。 殿内供奉黄帝轩辕石雕金像。 是天师洞最早的寺庙。 该寺始建于隋代。 远古时期,这里是黄帝坛、三大天师坛的遗址。 庙前廊内建有“轩辕黄帝碑”。 上面刻有冯玉祥将军于1943年撰写的悼词:“轩辕黄帝,人民伟大始祖,有丰功伟业,仁爱各族,制礼乐,能文能武。他教导他的子孙,他的名声将永垂不朽。” 殿旁供奉救苦之神。 雕像及“养生道”碑为民国八年(1919年)四川省巡抚杨树侃题写。 寺前有明代仙松、凌霄花、一百零八景。 岩附近有“古柳石泉”,又名超泉。 唐代《元和府县志》云:“第五洞上,悬有流泉,日三时流下,阴天不得有”。 ”。
前三排为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石像,各高90厘米,背面有唐代铭文。 宝座前有“唐开元神武帝御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 采用行书书写,字径2~7厘米。 是不可多得的唐代文物。 说起唐碑,还有一个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青城山佛道之争。 和尚们飞到山下的寺庙,抢劫了山上的道观。 官司打到了唐玄宗。 开元十二年(724年)腊月十一日,玄宗亲自下旨,下令“恢复寺院道教,寺院旧址山外”。 特命内侍毛怀敬、道士王显庆,自长安行至青城山。 安排妥当后,长道寺寺主甘义荣在边上写了一本书,吴光奎刻了一块石。 作为山中之宝,代代相传。 张大千画题“天师像”。 赵云玉绘有“吕祖像”、“丘祖像”碑文。 殿堂右侧有钓鱼祖塔,名白云阁,风景极佳。 旁边有九棵宋代松树(今仅存三棵)。
天师殿牌楼前,有一尊极为罕见的二拳气掌。 唐僖宗所撰的《杜光廷谕》称“祥林不顾,齐迁分之”,可见其古色古香。
天师殿前有牌坊三座,为清代古建筑。 墙壁上镶嵌着岳飞、诸葛亮的《拜师记》石刻(抄自南阳武侯祠碑刻)。 牌坊上悬挂清人黄云虎书写的“龙角仙章”匾额。 徐井天师寺位于混元顶第三岩腹洞内,重建于清光绪十年。 根据其地形高窄的特点,前低后高,两侧低,中间高,纵横重叠,层层抬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 其面部、立像、柱子均绘有花鸟图案。 屋顶重檐飞扬,爪角冲天。 屋顶采用“落”、“梭”手法配合“台阶”,呈阶梯式前进。
经过虚井天师殿右上方,攀登悬空栈道,即可到达张天师讲道的天师古洞。 洞内深不可测,道人用石碑封住洞口。 该洞穴位于岩腹的最高处。 从洞中远眺,平丑的沃田,清晰可见。 俯视长岛寺,建筑错落有致,极为壮观。 石龛内有一尊张陵石雕雕像,面目三眼,神情威严。 手掌之中有“阳平知都公印”,这是天师降妖伏山的至宝。
徐靖天师是汉族张陵天师的第三十代孙,北宋末年著名的天师道教领袖。 按照规定,凡是江西龙虎山的天师被选拔出来后,都必须到青城山祭祀祖先,所以他们的雕像就被雕刻在洞里。
离开天师洞后,出门步行数百级台阶即可到达“古龙桥”。 其下方为抛笔槽,又称“刷笔冲洗槽”。 裂缝从岩顶到谷底深约300米,宽约20米。 两块岩石崩裂,形成一道深谷。 古代用木梁在其间飞翔,令人目不暇接。 后来又在岩石中凿出了一条半墙的通道,旁边还放了石头。 柱子。 此时,可以俯瞰头顶的丹岩岩,俯瞰深谷。 风景险峻幽僻,故又称“偏桥”。 《四川名胜志》引《五山真形图》云:“龙桥处,两山相距百余步,峰峦相对。尖锐……两侧悬岩,俯瞰不测。山旁有誓鬼石,“张道陵天师与鬼兵立誓”,吩咐妖王不得祸害百姓。再次,用毛笔描绘山峦,笔迹变成凹槽,留下奇观。
(叶发阳根据《青城山道教年谱》整理的道音)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