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故宫博物院题写题名,却被误认为是颜真卿的书法收藏。
进入民国后,北京的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在门口悬挂牌匾,以表明进入了新时代。
故宫博物院刚建立时,也需要重新书写匾额,告知全国人民,于是将清朝旧门(神武门)改为故宫博物院大门。
1925年10月10日,即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日,神武门外竖起一座花牌坊,门洞上镶嵌着一块青石匾,上书“故宫博物院”。 此匾为李玉英所书。
李玉英题写了“故宫博物院”匾额
李玉英雕像
李玉英(1881-1973),字石曾,号宽吾。 出生于河北高阳,出身于官宦家庭。 父亲是清末名臣李洪藻。 他自幼熟读经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驻法公使孙宝琪留学法国,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回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和社会学教授。1920年创办中法大学并任董事长。 后历任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政委、北平临时政治支部主席、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师范大学校长、大学委员会委员、校长。国立北京研究院. 抗战胜利后,主持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督办光复工作。 后来,他被任命为总统府参事。 1949年赴瑞士。1952年,中国国民党在台北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后在海内外从事文化活动,1956年回台湾定居,1973年病逝于台北。
据单世元先生回忆,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几天,李玉英在故宫博物院文献部的地板上粘了十多英尺的黄色粗边纸。 他半跪下来,用大笔写字。 字符有普通圆桌大小。 “故宫博物院”的匾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由于书法风格太过雄浑、宽广,有人误以为这块匾额是颜真卿收藏的《颜氏家庙碑》。
李玉英事后回忆说:“武义王氏父子小云先生、碧尘先生收藏颜书,丰硕精深,此卷为上品。我跟碧尘先生学书法,但他有点肤浅,学术能力却不如自己。虽然毕辰在三宫大门上写了一块匾,但几年后,我在故宫博物院上用颜体楷书写了一块匾。脚本,已连续进行比较。
▲点击上图立即购买▲
当时社交媒体将我的书法误认为狗子严家寺碑,让我感到羞愧。 我还看到后人比前人更加忽视书法。 ”可见故宫三宫大门上的匾额为王发良先生所书(王发良,字碧尘,河北高阳人,清末著名书法家)他曾在清宫的太和、昭德、镇都三座门上题匾),而李玉英也算王先生的弟子,所以他所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也算是真传了。李毓英后来虽然没有因书法成名,但他所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至今仍为目击者所回忆和称赞。
李玉英书法作品
1949年后,这块匾额被郭沫若题写的匾额所取代,而李玉英亲笔题写的匾额只能留在历史影像中。
郭沫若《故宫博物院》
1971年6月27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紫禁城准备重新开放。 郭沫若和王野秋主持了一个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一共有十几位文化界人士,他们正忙着编《故宫简介》。 这个时候,仍然没有人提到写匾额。
当时,故宫博物院的外墙上,牌匾上还裹着纸,上面写着热心人写的“血泪宫”四个字。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故宫博物院于1971年7月5日正式重新开放。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徐启先说:相关负责人一致要求郭先生题写牌匾,但他没有拒绝。 他直接拿起笔,蘸上浓浓的墨水,在打印好的纸张背面写下了一封信。 几分钟后他就完成了。 ! 那些小字被技术放大,然后由相关工作人员安装……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