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匾额培 斯文在兹——宝鸡贯穿八千年的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4-07-21 09:07:09 浏览次数:

陕西省宝鸡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以及西周、秦两代盛世的诞生之所,其历史底蕴及精神传承堪称无与伦比。本篇文章将深度解析“斯文”一词的起源、在宝鸡的演变过程及其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斯文的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末期,孔子于列国之行中,曾被困匡地数日。面对弟子的恐惧,孔子沉着应对,言道:“文王虽逝,然吾等当竭力传承周礼。若天佑匡民,又何以阻我?”此言彰显了孔子对文化的敬仰,将其视为与自然规律相通的信仰象征,并融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之中。

斯文与周文化的交融

旧时学术中心——书院以"志在斯文"典范令世人陶醉,彰显出周朝盛行的,包含深入治国理念的优雅风情。据《光明日报》报道,丰富多样的仪式和音乐为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诸如《周易》、《周礼》以及《诗经》等春秋时期的重要著作,均源于此,开创了延续至今三千多年的中华礼乐文明和诗歌创作传统。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古代礼仪和道德准则,而且还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信念血脉相传的代表。周朝文化的正直引导,预示着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思想的诞生,对后世的文化和政治演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斯文的文化影响力

陈来(我国著名哲学家及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在多个场合强调,公元前1046年至春秋时期,周文王的仁爱理念已然深入周代文明。周礼和音乐孕育的儒家思想体系,为孔子及其弟子构建了坚实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道德准则基础。另一位台师大国学院负责人、哲学界翘楚赵玲玲教授,更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根源,皆源于《周易》这一经典巨著。此书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宽容、创新和进步等优良品质,也孕育了阴阳互补、物极必反、宇宙和谐、穷则思变等东方智慧。

斯文与宝鸡的现代连接

世界广泛认可中国尊崇礼仪,这一传统源自周公的礼乐制度,它独特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缔造出璀璨辉煌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在宝鸡文化产业中,这种"斯文"特色尤为显著。正是因为周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孔子才会感慨万分,称赞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毕生致力于传播周代的礼仪文化,弘扬周朝的道德风尚,编纂了《诗经》《尚书》,制定了《礼记》《乐记》,创作了《春秋》,并赞美了《周易》。

斯文的精神传承

源远流长的"斯文"文化为宝鸡这座拥有炎帝故里及周秦文化发源地之称的城市培养了众多卓越的文人墨客,包括周文王、武王、周公旦,以及燕伋、班固、班昭、马融和张载等人。如今,凭借八千年深厚文明积淀和世代传承的"斯文"文化自信,宝鸡积极推动本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创新突破。

斯文与未来的展望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展示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致和诗歌带来财富增长的壮丽景象。期望古都宝鸡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实现向文化强国的华丽转身,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壮大,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