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石匾额 一百多年后,这些圆明园文物终于回家了

发布日期:2024-08-01 17:14:24 浏览次数:

圆明园,昔日皇家园林,经风雨洗礼仍焕发着璀璨光辉。多年以前,众多稀世瑰宝流落民间。如今,部分文物在各界期盼下重返家园。本文深度剖析文物回归过程及其承载的历史内核,引领读者品味时光沉淀后的欣喜与感慨。

一、流散的开始:战火中的圆明园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受严重破坏,珍贵的宝物如宝石、金器及诸多文物被洗劫一空。然而,体积较大且不便搬运的石雕艺术品却遭到严重损毁,令人扼腕叹息。

战乱动荡,唯温情恒在。即便满目疮痍,亦是历史见证。岁月如梭,宝贵的文化遗产逐渐流失,成为废弃之地,引人忽视。

二、文物的觉醒:从“石墩”到瑰宝

2009年间,圆明园得到一笔突如其来的神秘捐赠。经过严谨鉴定后,方得知此非寻常“石墩”,实则为价值连城的汉白玉文物——宫廷专属铜路灯基座。历经风雨沧桑的汉白玉须弥座在沉寂149年后,重归故土圆明园。

自文物流失曝露后,社会对流失文物及其研究者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人们愈发认识到文物背后的重要价值。同时,圆明园流失文物品归原主的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寻找散落的记忆: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之旅

长期以来,在我国圆明园管理机构的精心策划和执行之下,专业考古队深入全国各地,广泛搜集流失文物,致力于探求文物残片的完整资料。他们跋山涉水,拜访民间收藏者,展示了团队精神的坚韧属性,使得大量珍贵文物重焕光彩,展现其历史价值及独特魅力,最终得以回归圆明园的怀抱。

在众多珍贵的文物遗产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与引导水流的石槽,以及圆明园柳浪闻莺石牌坊。前者是咸畅亭的附属设施,设建立于九块巨石之上;后者在原址遭受损毁灭坏之后,被迁移至北京大学及圆明园管理处。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珍贵的文物最终得以重返家园。

四、文物的重生:修复与展示

历经风霜洗礼的珍贵古董,重回故土之路仍处于初级阶段。遵循尊重保存历史遗迹的原则,圆明园管理处特邀权威专家进行精细修复,以期深入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丰富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公元2023年4月10日,圆明园以“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为主题的首场展览盛大开幕于天心水面之上。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自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归还的共37件石质文物,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备受瞩目。尽管岁月沧桑,这些文物仍保留着独特的历史风貌以及稀世珍宝的魅力。参观者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文物,体验时光流转后的重逢之喜。

五、文物的守护:传承与责任

圆明园文物回归历程,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度挖掘,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这些文物承载着华夏千年文明精髓,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既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助于为后代创造福祉。

为维护文物遗产的宝贵且永久传承,圆明园管理处实施更严格的保育措施,同时加大对公众人士的知识普及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及教育活动,激发大众对圆明园文物的热忱与重视,提升他们对浩瀚文化遗产的敬仰和保卫意念。

六、文物的未来:展望与期待

历经风雨洗礼及古文明转型后,圆明园文物归国仍需时日。期待这些珍稀遗存能早日归来,再现昔日辉煌。更关键的是,借此机会向公众宣扬珍视文物、提高保护意识,深入剖析圆明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展望来日,预见圆明园珍宝将维系着跨越世纪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绽放不朽光辉。愿这些珍稀之物在未来岁月里,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本次圆明园流失文物展,遗珠重返故土,再现往昔繁华辉煌。这不仅是一次追寻,更拉开了寻求失联珍宝回归之路的序曲。我们翘首以盼,那些失落的珍贵遗产能再次焕发光芒,共襄盛举,见证那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