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期,陈奕禧以非凡的书法造诣,与姜宸英、汪士鋐、何悼并称为“康熙书坛四大家”。他自成一格的书风被尊为“香泉体”,深受推崇,影响深远,甚至赢得了日本天皇的赞誉及友谊。其中,他为挚友舜徒题写的“无事此静坐”文房匾额,成为这段深厚情谊的珍贵印记。
陈奕禧的书法风格
陈奕禧的书法创作,取法于历代大师的精华,尤其推崇唐代的褚遂良与孙过庭,以及宋代的“苏、黄、米、蔡”。他尤其钟爱米芾的行书,深受其影响,从而独创出别具一格的“香泉体”。
“无事此静坐”的创作背景
“无事此静坐”的简单字句蕴含着深刻内涵。匾额落款注明了舜徒与亦禧共同书写,并由陈奕禧加盖印章;同时还刻有“陈奕禧印”及“六谦”两枚印章。据推断,该匾式应是由于得到了舜徒的偏爱,才被陈奕禧慷慨赐书。然而,这位受到陈奕禧特别关注的舜徒究竟是谁呢?其后所隐藏的故事情节是否令人好奇呢?
舜徒的身份之谜
尽管历史文献鲜有提及“舜徒”一姓,但通过深入研究陈奕禧的《春霭堂集》,我们能清晰地观察到其描绘卢询的诗歌以及赠予肖像诗和《行状》等相关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深深友情。这些宝贵的记录毫无疑问地证明了陈奕禧与卢询之间的深厚情谊,且同样暗示着“舜徒”大概率即为卢询本人。正因这份深厚的情愫基础,卢询才会毫不犹豫地将如此重大的匾额题字任务委托给陈奕禧。
“无事此静坐”的文化内涵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司命宫杨道士息轩》中创作原文,传达超越世俗喧嚣、深入内心世界的生命智慧。清代书法大家陈奕禧以此五字制成匾额,既承袭苏轼诗歌之韵,亦彰显其对舜徒生活境地的尊崇。此匾不仅为书艺珍品,更承载着精神依归和生活哲理。
陈奕禧与舜徒的友情
陈奕禧与舜徒之间的书画往来,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更深层次的彼此沟通在于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默契通过书法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题写“无事此静坐”时,陈奕禧全神贯注,尽显精湛技艺,不辜负朋友所托。这份深切的友谊赋予这幅牌匾独特的价值,使它成为了时代变迁中的珍贵见证。
陈奕禧的书法影响
陈奕禧书法技艺卓绝,生前赞誉满载,深远影响后人。1734年,作品载录于《梦墨楼帖十卷》,为内府珍藏。乾隆年间,陈氏书法更是备受尊崇,以致家乡真迹难觅,代笔之作层出不穷。此实证陈奕禧书法卓越艺术价值与书坛崇高地位。
“无事此静坐”的现代意义
虽然"无事此静坐"源于古文,然而其包含的生命哲理在现今依旧深具影响力。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宁静所带来的价值。而陈奕禧通过题字,呼吁人们实行"无事此静坐",以求在繁华中寻得内心的和谐。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结语:书法与生活的交融
陈奕禧先生的书法杰作,并非仅限于艺技展示,更是深刻生活哲理的直接表达。借助《无事此静坐》这块匾额,观展群众可深入理解其挥毫自如间蕴含的深情厚意,洞察两位大师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的精神共鸣。正是这种书法与生命之间的紧密关联,使得他的佳作为超脱艺术品本身的界限,化身为岁月长河里的鲜活印记,对生活智慧的深刻诠释。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