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门台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发布日期:2024-11-06 17:02:46 浏览次数:

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成体系的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在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传说,显得尤为有趣。

匾额的起源

匾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那时周文王建立灵台以祭天,并将其命名为“灵台”,这便是匾额的最初形态。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原始部落用猎物来标记领地,而随着国家的形成,这种标记逐渐演变为文字形式的国号。这一演变过程充分说明了匾额的起源与我国早期社会治理和部落发展紧密相连。如今,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类似的习俗,这为研究匾额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三国魏明帝时期,匾额的故事变得更加生动。韦诞被指派去“题榜”,他先钉好榜再书写文字,整个过程发生在数十米的高空。为了追求完美,皇帝不惜牺牲臣子的生命安全。韦诞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头发全白,甚至烧掉了毛笔,禁止子孙学习榜书。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对匾额书写的重视。

古建筑中的匾额

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楼、台、亭、阁,以及轩、榭、堂、馆等,都十分重视匾额的装饰。这匾额仿佛是古建筑的灵魂之窗。门屏上方常挂有匾额,其特点是文字简练,多为二字、三字、四字组成。这些匾额大多为木质,亦不乏石质雕刻。在建筑布局中,匾额的位置显眼,备受古人推崇,它不仅是装饰,更象征着建筑的独特身份。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匾额承载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智慧。这种装饰使得建筑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息。若是没有匾额,古建筑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显得精神匮乏。因此,匾额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匾额流入民间

废除里坊制度后,百姓得以沿街开店,挂起招牌招徕顾客。这种做法逐渐普及于民间,招牌也具备了商家标识的功能。比如,“内联升”就运用吉祥的字眼来吸引顾客,暗示穿上他们的朝靴,就能在宫廷中连升三级。匾额在民间的流行与商业的融合十分紧密,成为了商家宣传品牌的关键方式。

在民间活动中,民众把匾额视作追求好运与吉祥的象征。一块小小的匾额,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商家所挂的牌匾名称,常常映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民众的心理状态。

匾额代表的荣誉

明清年间,牌坊匾额是表彰功勋和孝道的常用手段,其建造必须得到皇帝的旨意或恩准。主楼上书写匾额文字,下方则雕刻表彰的人物或原因。小龛中常有“圣旨”“恩荣”等字样。这种荣誉在官方看来极为崇高,对家族来说也意义非凡。

当时对家族来说,若能获得官府或皇帝赐予的匾额,那便是极高的荣耀。比如康熙皇帝为曹雪芹的曾祖母题写了“萱瑞堂”,这无疑是对曹家极大的恩宠与信任。皇帝题匾赠予臣子及其父母,不仅彰显家族的荣耀,更能惠及子孙后代,亦是地方上的荣耀。

匾额与祝寿

清朝律法明确,匾额可作寿民赏赐之用,并在祝寿场合得到广泛应用。在乾隆年间,朝廷对七十岁以上的朝臣及八九十岁的高官父母,均有赐匾之礼。比如,山东按察使黄叔琳的母亲,就曾获赠“德门寿母”匾额。黄叔琳的做法,影响了后世皇帝,使得祝寿匾额一时成为流行风尚。

在祝寿的习俗中,匾额不再仅仅是装饰,它记录着寿星的光辉时刻,象征着对老人长寿的官方认可和美好祝愿。那些有幸获得此类匾额的家庭,在当地乃至家族中,地位显赫。

匾额的文化意义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积累,匾额蕴含的文化价值颇为丰富。它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审美观念以及帝王统治的策略等多重信息。无论是宏伟的皇家建筑,还是普通的民间店铺,乃至庆祝寿辰的场合,都能见到匾额的身影。

对于匾额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或许大家抱有疑问。我们诚挚希望各位能给予文章点赞与转发,同时,也热切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