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鲁——董正和书法展》海报
故宫读者如何做到真诚的举止、真诚的心做事?
——《朴素鲁·董郑和书法展》感想
中国美术报记者 乔艳兵
恭王府后的宫殿建筑前,深秋的阳光洒满琉璃瓦顶,穿过重檐瓦片,打在红廊红柱和各式窗户上。 一场崇尚古朴典雅、散发着书法文学芬芳、和谐、相得益彰的活动。 10月14日,由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主办的“朴素鞋——董正和书法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宝霞堂开幕。 展览让人们在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另一面。 这种交融及其当代代也让人不禁再次对这位书法艺术的特殊创造者再次感动和敬佩。
“在紫禁城四十五年,我怕已经数不清写了多少字了。”
董正和题写的《故宫敬人榜》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45年的董正和,是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书法的书法家。 1951年,董正和出生于北京南池子的一个吊壶世家。 祖父董玉坤在北京中医界颇有名气,还擅长书法。 董正和说,他见过祖父用小楷抄写的《药性论》。 周正气势磅礴,犹如一位书法家。 其父董世良早年在北京荣宝斋工作,擅长书法、绘画、篆刻。 其父在北京建有历史悠久的“张艺园”茶馆,在杭州西湖苏堤建有“仁风阁”。 在家接受教育的董正和从小就在父亲“每天写一个大字才出去玩”的严令下,每天苦练“童功”。 得益于父亲的启蒙和言传身教,她自小就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色。
董世良题写的张益元匾额
1974年,22岁的董正和从内蒙古插队回到北京,被招入故宫文物修复厂。 由于她的写作天赋和技巧,她一入住就被留在了资料室,而不是做原本属于她的文物的装裱和修复。
1986年,董正和用广告粉在木板上写下了故宫艺术博物院的介绍。
1976年,她调入展览部美术组,接替金石学大师金玉民先生的职务,逐渐开始专职写作。 40多年来,故宫内随处可见她的字迹,包括博物馆名称、招牌、展览介绍、对联等,《故宫敬人榜》就是她的代表作。 故宫钟表殿、石鼓殿、书画殿、“国家图书馆”匾额也是她模仿郭沫若先生的书法风格书写的。 与此同时,在颐和园的许多匾额、楹联、杭州罗汉堂的匾额、杭州西湖三塘的楹联上,董正和的书法艺术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董政和题写故宫钟表殿、石鼓殿
国家图书馆董正和题词
董正和题写的杭州罗汉堂牌匾
“在故宫四十五年,我恐怕都数不清写了多少字了。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宫在画馆里举办专题展览时,一般展出七十、八十件,也有上百件的,在组织短期活动展览时,每个说明牌少则五六字,多则两三百字。用广告粉在楠木牌上写字。往往一个展览,几千字都不够。这很奇怪,但是一周内写出这几千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须使用非常柔软的材料。笔在很硬的板上写字,需要很强的手腕力量和很好的手指力量,很考验技巧,字的大小不能超过一厘米,而且我写的大字可能会很大,比如三十厘米、四十厘米。我写的字可以是最雅致的,也可以是最粗俗的。 对我来说,这是我多年来在故宫练就的功夫,也是我的工作。”
“‘庙风’是我书法创作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我才能无愧于故宫的辉煌。”
董政和题写的颐和园仁寿堂匾额
颐和园宝云阁、怡乐殿、排云殿、大戏台、承怀阁楹联,颐和园玉华殿、仁寿殿、下芬堂匾额,颐和园城关南碑刻,苏轼、陶渊明、柳宗元、秦观、李清照等诗作,在历时近一个月的展览中,共展出董正和书法作品49幅,涉及楷书、行书等书法风格。 其文笔遒劲有力,雍容华贵,充满“皇家风范”。
董政的贺信和苏轼的话
“董正和的书法植根于传统,有自己的风格,已成为故宫的一张文化名片。” 正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严洪斌所说,端正大气、殿堂气息是人们对董正和书法最普遍的评价,而这种风格也被公认为最符合故宫神韵。 事实上,这也正是董正和所执着追求的。 “‘庙风’是我书法创作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我才能无愧于故宫的辉煌。” 以欧式楷书着称的董正和,兼习篆书、隶书、草书等多种书体。 在徐之谦、康勇、刘秉森等老师的指导下,他研究《九成宫》数十年。 近年来,他特别研习泰山《金刚经》,将其朴实融入欧子雅正,内化于心,外化为形,最终成为独特的个人风格。 业内人士盛赞其书法风格为“新古典主义”,足见其根植中国书法传统精神,勇于创新。
几乎将一生奉献给故宫的董正和,很感激故宫开启了她的艺术之路。 “当时皇极殿和宁寿宫是故宫的画馆,总是有精彩的展览,所以我每天都去那里,看到大量的历代珍宝,让我大开眼界。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故宫还有徐邦达、郑敏中、马子云、罗福义、刘丙森、朱家鑫等众多前辈在文物鉴赏、书法、绘画、篆刻、等等,一方面使我在书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勤奋和严谨。”
2019年5月,董正和在丈夫杨刚的画作《知青系列:深夜浮云夕阳》前合影
在董正和看来,依赖爱人、弹琴弹琴也是书法不断进步的关键。 “1979年,我与画家杨刚结婚,他的书法事业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杨刚博学多才,在油画、工笔画,尤其是水墨、素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草书成就斐然,四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扶持。2019年4月,杨刚病重时,他坚持陪我去苏州、杭州看匾额以及我写的对联。我想这次展览也是对已故的逝者的致敬,他们给了我一生的鼓励和帮助,对有情人来说是一种安慰!” 她说。
“书法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我会继续努力。苏鲁是我的信仰,我会继续这样做。”
“书如其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这样评价董正和精妙的书法造诣。 “她的书法体现了她对中国书法艺术传承的深沉热爱和使命感和责任感。” 赵国英感叹,“北京六区的书法老师都会向董老师表达深深的谢意”。 原来,几年前,国家教委提出为中小学生开设书法班后,董正和不负故宫的期望,不计报酬,孜孜不倦地工作,承担了许多教育工作。为北京六区中小学教师教授书法课程等任务。
2014年,董正和在故宫文化学校教授书法时为学生做示范
在感叹毕生致力于书法创作的董正和是“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的同时,严洪斌也为他为书法艺术传承做出的贡献而深受感动。 退休后,董正和以专家身份回到书院,继续承担书法研究、鉴赏、写作等工作。同时,她还热心投入中国书法的教育和传承,始终在场。在医院的志愿者培训、书法宣传教育等活动中。”
我在故宫写作四十多年,亲眼目睹了电脑打字逐渐取代了手工书写。 木制手写招牌已被铝合金宋体取代,或纸质宋体被夹在有机玻璃框架中,然后手工手写取代了电脑打字。 书法艺术的坎坷,让董正和饱受忧虑和失落。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国家和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传统文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人关注和热爱书法。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我感恩这个时代” ,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这个时代。”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将简体字与书法相结合,将欧洲楷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固然得益于她常年为故宫书写的成果,但也源于她写作的初衷。为大众追求雅俗共赏。 。 因此,展览中展示了她的楷书《兰亭序》以及行书书写的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词,其中隐藏着董正和的匠心:“希望在传承的同时,书法艺术,还可以向公众更多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孙晓云为董正和书法展题写展览题名“朴鲁”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晓云题写的展览标题“苏鲁”,源自《周易·鲁卦》:“素鞋而行,独行”。 意思是人们以简单、坦率的态度行事,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指责。 用来形容一种朴素、纯真、自足的生活态度。 董正和说:“在我看来,‘苏鲁’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行走。这和我几十年的经历和心态很相符,所以我用它作为展览的标题。”和一本书。书法是我的最爱,我会继续努力做一件事,苏鲁是我的信仰,我会继续这样做。”
“简鲁——董正和书法展”部分作品欣赏
董政祝贺董政获得颐和园下芬室牌匾
陆游诗与董正贺词
柳宗元董正和《小石潭记》
观近知远 董正和
董正祝贺颐和园万寿殿楹联
崔石《初春彩花》董正和
赵友之《立夏》 董正和
无名“秋分”董正和
邱园《立冬诗二首》董正和
颐和园关南额头上的题字是东征的贺词
颐和园清华阁东配堂贺董正对联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