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实木复古匾额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150-8700-7976

您的位置: 首页 > 牌匾知识 > 匾额百科

颐和园匾额 趣话清朝皇帝的御匾

发布日期:2024-03-21 17:00:23 浏览次数:

《青叶石大观》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乾隆年间,权臣和珅对其府邸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并在庭院的竹屋深处修建了一座亭子。 他还没有为亭子题字,正在考虑为哪位名人题字。 当时朝廷中最有名的人物无疑是著名学者纪晓岚。 这《吉大衍殿》虽然口吃,样子怪异,而且高度近视,但学识却很渊博。 他又是《四库全书》的社长,也是学者流的佼佼者,所以大家都认可他的题词。 听到和珅亲自来求字,纪晓岚欣然答应,并写下了“竹芽”二字。

书法工整,文字飘逸。 它不仅与亭周围的竹林风光相对应,而且还有出处——出自20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小雅·司前》“似竹芽,似松树”。 “继”,人们常用“竹芽松树”来形容家庭兴旺发达。 这是用来祝贺任何建造新宅邸的人。 于是,何先生非常高兴,就命人在额头上挂了一个亭子,向别人炫耀。 有一次,乾隆皇帝参观何府,走到亭前。 他看到铭文,捻着胡须轻笑,和珅却不懂。 乾隆皇帝笑道:“你被吉大烟殿戏弄了,他在骂你全家都是白痴!” 从此,何先生对纪晓岚恨之入骨。

颐和园匾额_颐和园匾额图片_颐和园匾额谁写的

也只有纪晓岚这样优雅的人,才能做出如此优雅的事情,用牌匾来捉弄人。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匾额艺术的发展。

匾额起源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流行于全国。 明清时期,匾额制作艺术高度发达,尤其是清代的御匾。 不仅在数量和工艺上超越了前代,而且制作和赠送牌匾的工艺和仪式也达到了顶峰。

清代御匾一般分为两部分。 一是宫殿内使用的匾额,主要包括故宫和各皇家宫殿(包括宫殿、陵墓等)的宫门、房间的匾额,以及室内悬挂的各种装饰匾额。 二是礼匾,即皇帝赐予大臣的礼匾,包括赠予朝鲜、琉球等国国王的匾额。 当然,更多的是各地城市、寺庙、书院等建筑上的匾额、碑刻,以及赠予个人的餐馆匾额、碑刻。 清代皇帝御书匾中各种功能的匾额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从宫内秘籍来看,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皇帝共书写匾额29块,其中宫内各地使用的匾额有17块,占总数的60%; 皇帝赐予各地庙匾。 7件,占24%; 赐予大臣及其他大臣的长寿牌3枚,占10%; 授予外国诸侯王的匾额1块,占3%。

颐和园匾额_颐和园匾额图片_颐和园匾额谁写的

无论是宫廷匾额还是赠赠匾额,都必须遵循索取匾额的程序。 如果是宫匾,则由内务府首长赠送; 如果是地方牌匾,则由当地最高官员颁发,通常是总督或总督。 索要匾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理由一定要充分,比如哪里新建的建筑竣工了,哪个官员立过功,当地哪个老人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五岁”等。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亲访七代人”。 “是的,也可以索取御匾。通常,匾额的内容、数量、大小都要写在匾额上。清宫《诏书》记载:嘉庆十年(1805年)十月西宁大臣玉鼎向慧觉寺扎木木羊呼图克图汇报祝皇帝长寿(生日)并捐资建塔,请求赐予皇家匾额。但玉宁没有报告该塔的规模和大小嘉庆皇帝非常生气,让军机处通知于宁,警告他之后,又让他把宝塔的各种数据重新包括进去,请重新——报价所需牌匾的尺寸。

清代皇帝大规模书写匾额,始于康熙皇帝。 从宫中的杂记来看,他一生仅为五台山各寺书写匾额就有46块。 相比之下,雍正皇帝就更加了不起了。 清宫里有一份档案记载,雍正称帝后,下令将他当太子时所写的匾额全部带回宫中。 好家伙,一共收回了458块牌匾。 赠礼对象上至叔公大臣,下至大臣、贡圣。 不过,在清朝历代皇帝中,拥有御匾最多的还是乾隆。 这与他在位之久、功绩之大有关。 嘉庆、道光时期,随着国运开始走下坡路,书写的御匾也少了很多。 这也与他们不热衷书法、字迹不好有关。 这种颓势在咸丰年间得到扭转。 咸丰皇帝虽然脚有点瘸,脸也麻了,但是他擅长书法,所以写了很多御笔匾。 他在位11年,写了660块匾额,而他的父亲道光皇帝在位30年,只写了437块。

颐和园匾额谁写的_颐和园匾额图片_颐和园匾额

同治、光绪年间,御匾再次流行。 但这里有一个隐藏的故事。 同治、光绪当皇帝的时候,他们还很年轻,连字都认不出来,更别说写匾额了。 至于慈禧,也是一个赐匾的好人。 她后来学会了写字,只有当她觉得自己足够好的时候才开始自己写。 也就是说,这些孤儿寡母的御匾,大部分都是南书房的翰林和上书房的文人代写的。 不仅是匾额,其他御书都是这些诗人代写的。 据光绪年间档案记载,南书房、上书房为颐和园乐寿殿、依依殿、文德楼、朵房等地代写御匾、楹联136幅。 由于代笔辛苦,光绪皇帝还下令奖励每人卷袍料和普洱茶。

颐和园匾额谁写的_颐和园匾额_颐和园匾额图片

清代皇帝御匾的盛衰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随着宫廷园林的不断扩建,对御匾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乾隆、咸丰及后来的光绪年间,宫殿的改扩建工程刺激了对御匾的需求。 此外,清宫的匾额检查和匾额更换制度也促进了清代皇家匾额的不断创新。 清宫每年都会在宫内各处检查匾额。 皇牌被转移到其他地方或更换新的是很常见的。 还有地方官,迎合好人,想方设法得牌匾。 例如,同治初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有时为部下的军功请匾,有时为重建军功请匾。小寺庙。 既然皇上正在崛起,他们都一一答应。 光绪年间,索匾制度不再严格。 就连在日本长崎重建孔庙的中国人,也得索要牌匾。 有的官员在40岁的时候还索要生日牌匾。 总而言之,这是一团糟。

颐和园匾额谁写的_颐和园匾额_颐和园匾额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代,一班多批量发行的情况很常见。 比如,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死后,年轻的同治皇帝即位。 按照规定,新皇帝每次登基,都要书写御匾,悬挂在文庙内。 当时,同治皇帝年仅6岁,握笔还力不从心,更别说书写匾额,便让翰林南淑芳代笔,由内务部制作管理。 太学文庙(国子监)悬挂一本。 同时,牌匾副本也移交给军机部处理。 曲阜圣公孔繁浩收回而制。 还赠他一支毛笔,匾额可以由孔府收藏,无需归还。 并命武英垫将抄写御匾,分发至全国各省、州、县、学校。

清代皇帝一般喜欢以匾额的形式书写御书,以二字、三字、四字匾最为常见。 御书无论有多少字,都不适合做匾额。 它们通常被制成水平悬挂或悬山。 清朝皇帝书写御匾有严格的程序,通常是皇帝先颁布圣旨,勾勒出题旨范围,并请南书房的翰林起草字句,恭谨抄写。黄纸或黄纸折给皇帝。 圈选择。 这个过程在宫里被称为“色情”。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红笔在大臣们所赐的黄牌上圈出想要的字句。 这个过程被称为“绕朱”。 诗人与皇帝交情的整个过程,用宫廷术语称为“独行”。 皇帝定下字句后,传旨到内务府或茂勤堂取纸墨,其中有书写用的格纸。 格纸通常根据法令和文字的大小,用灰线弹奏。 很暗。

颐和园匾额_颐和园匾额谁写的_颐和园匾额图片

御笔匾上的字通常是皇帝亲自书写的。 写完后,请人直接从茂勤堂取宝物。 有时,由于匾额所需的字太大,皇帝一般不会按原来的大小写,而是要求官员写完后放大。 清朝末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书法功力有限,就让官员们写好书法,然后自己描在纸帛上。 有时,皇帝还要求代笔人在他们的作品上“保卫大臣的钱财”。

据《清宫志》记载,御匾的书写、布局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定和术语。 “天头”、“极角”、“开合”、“个”等词语用来表示纸上每个字的空间位置。 。

清朝皇帝的御书多写在纸上或丝织物上,称为“札记”。 一般用宝物来传达圣旨,没有铭文。 清朝皇帝的匾额通常使用皇帝各自的“御宝”。 印章直接置于牌匾上方,称为“印额”。 一般只会使用一件宝物。 慈溪是个例外。 她平时喜欢在牌匾上使用三块方形宝物。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纪念慈禧的牌匾。 三块匾额一般右侧写有“太平仁慈,天地相合”,中间写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右侧写有“天地心中数梅花”。左边。 匾额印章一般写完后到茂勤堂盖章。 但如果是木匾,则需要将皇帝指定的御玺放大,制作成宝样的印盘,然后将原稿和宝物样品提交内务部制造处。 楼署刻印,填墨。

清代皇帝御书匾额的制作主要由内务部造办所承担。 内务部制造室是专门生产宫廷陈设的机构。 按工种分为各种生产作坊,主要有如意阁、木工、刻工、铜工、漆工、装裱等,康熙时期多达40个。 除了宫内的各种工程和亭台楼阁外,南方的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包括两淮盐政、长芦盐政等也承接了宫中的御匾。

至于地方的御匾,通常是皇帝将匾上的文字送给总督,然后由地方官员挑选当地的工匠进行布局和制作。 如果御匾被送到外国封臣,通常是由内务部制作并以原包装运输。

颐和园匾额_颐和园匾额谁写的_颐和园匾额图片

清朝皇帝的御匾代表了清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匾额艺术的巅峰。 清朝皇帝的御匾制作十分讲究。 从材质上来说,主要有纸、丝、木、铜、金、石、玉、珐琅等。御匾字体大多与清朝皇帝的个人书法爱好有关。 顺治、康熙以后,欣赏唐代的各种书法书法。 比如康熙、雍正皇帝研究董其昌,乾隆皇帝研究赵孟俯。 清朝皇帝的匾额以楷书为主,也有楷书和行书。 清代的御匾,尤其是宫廷中使用的匾额,一般都是满文和汉文,定制的满文(左边是文字)、汉文(右边是文字),但也有错误的情况。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内务府发现新建热河避暑山庄外八寺中须弥福寿寺御匾为“右满”、“左汉”。 乾隆帝调查此事,但茂勤殿总太监等官员记不清,又无记录可查,于是下令更换匾额。

清朝皇帝的御匾形状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门匾、宫匾多采用“朱砂漆、绿地、金字匾”。 宫外的匾额中,最著名的就是龙匾,而室内的各种匾额的造型更是多种多样。 例如有框匾、卷轴匾等形式。 其中以宫廷中称为“一块玉石”的匾额式,即镶玉匾额式为主流。

清代御匾边框上的装饰图案有“万字端”、“九龙纹”等名称,最常见的是“灯草纹”。 从记录光绪末期宜銮殿匾额框架修缮的档案来看,全部26块方匾中共有“万寿无疆”等12种匾额。

清皇帝御匾上的文字、章节内容,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和意志。 宫廷匾额大多表达正统思想。 三正殿、后三宫、养心殿是清统治者处理政事的地方。 他们的牌匾大多来自十三经中的《周易》、《尚书》、《诗经》。 例如,著名的太和殿正中悬挂着顺治皇帝亲书的“正大光明”匾额。 “正大”出自《周易·大庄》,意为“正大,天地之爱可见”; “光明”出自《周易·钱》,相曰:“天之道,益而光明”。

除了正统的讲道之外,还有一些带有淡淡书卷味的匾额。 就连深宫的匾额,也会追求汉宫秋月、小桥流水的意境。 如“山响琴清”、“云清松落”、“一壶天地”等,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的御匾连更倾向于这个方向。

此外,皇帝还喜欢用一些警句作为御匾。 比如,道光皇帝就对“动静须谨防思变”情有独钟。 道光元年至三十年,他亲笔书写匾额九块,挂于养心堂等多处。

与宫廷匾额相比,清朝皇帝在匾额文字的选择上似乎有更多的自由。 除了皇帝直接书写宫殿、殿堂、寺庙名称的匾额外,匾额的选字有很大的自由度,但也必须有针对性,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对象。 ,牌匾的内容也应该相应。 外部匾额中,以赐于各寺庙的匾额最为常见。 如果是有庙号的匾额,则在庙号前加上“皇”字。 如果是圣匾,则前面加“皇帝”二字。 寺庙匾额上常使用“大乘开悟”、“莲花云液多多”等字样。如果是书院,则常使用“理学校长”、“人圣天梯”等字样。 例如,授予地方官员时,文官多用“省清标”,武将多用“干城卫”。 如果送给八旗闲人就是“睡云卧月”,如果送给和尚就是“华藏禅林”,如果送给僧侣就是“华藏禅林”。老百姓,那就是“欺腹行和平”了。 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文字和篇章,灵活多情。

随着对御匾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后来的皇帝和大臣们知识都不如前辈,出现了匾额相互碰撞的现象。 例如,道光帝曾亲笔题写“绥江西湖”两块匾额,分别送给两广总督耆英、四川总督宝兴,作为寿辰匾额。 同治、光绪时期,由于文字不够,宫内匾额上的文字变得更加平民化。 慈禧干脆下了一道圣旨,直接要求南书房的翰林官员在黄碑上书写“吉祥字”。 例如,咸丰皇帝题写养心殿东佛堂的“永保清朝”匾额,代表了晚清匾额吉祥字的一种趋势。

除了请、制牌外,迎宾、挂牌也有相当严格的制度。 嘉庆六年(1801年),追查刑部员外郎长随。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承接迎匾大典时,没有准备黄阁轿,而是用了彩花宁轿。 在领取牌匾的同时,他穿的衣服也违反规定,受到了惩罚,可见制度的严格。

另外,悬挂牌匾也很有讲究。 例如,在山东泰山的碧霞元君庙,清代历代皇帝都有御匾。 嘉庆十九年(1782年),嘉庆皇帝听说殿内历代皇帝的御匾排列有问题,便将雍正皇帝的御匾悬挂在正殿内。 其中,旁边还挂着康熙皇帝的匾额,所以他特命山东巡抚检查此事。 后来查明,寺内的康熙皇帝御匾因火灾被烧毁,所以雍正皇帝的匾额就悬挂在寺院中央。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也说明了皇帝们对于御匾布置的认真和细心。

查看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