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刀剑匾额书法展作品赏析
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一天,安义县博物馆,正在举办刀刻匾额书法展。 此次展出的60多件刀刻匾额书法作品的创作者是我省匾额书法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师邹双银、邹双勇兄弟。
王迅木刻《博缘帖》
张旭木刻《肚痛贴》
乾隆书法木刻
匾额被誉为“梁上家国,门楣上文化色彩”。 据史料记载,自汉刘邦命萧何为汉未央宫题写“青龙”、“白虎”匾额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到了明清时期,已出现“处处无匾,处处无匾”。 盛况。 明正德八年,安义县廉河南岸板溪邹氏始祖邹开泰在板溪码头建匾额字画店“板耕斋”。 从此,邹氏将刻牌匾业代代相传。
邹氏匾额书法雕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汇集了历史上珍贵的金文、书法、墨迹。 “板庚斋”邹氏兄弟以历代书法珍品为匾额雕刻题材,涉及书法名家众多,书法风格全面,内容丰富。 二是选择天然花纹板材。 板材有樟木、杉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绿檀木、鸡翅木等。 三是雕刻、书法刀法不同。 “板庚斋”首创了“百纹钩形刀法”。 这种刀法的特点是直观地再现了书法的动态美和笔墨之美。 用刀刻出的笔划形成一个斜角的白色“钩形”,刀的启动、移动和闭合。 刀、转刀、转刀、提刀,都符合书法规律。 刀刻的轻重、深浅的变化,可以通过刀刻生动地再现书法作品的形、神、意境,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原作的艺术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标本,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有着同样的文化使命。 本次展览展出的邹氏兄弟木刻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中秋帖》、王训的《博远帖》、刘公权的《孟昭帖》、张旭的《腹痛帖》等。 《》、怀素的《苦笋》、朱耷(八大山人)的《兰亭序》、米芾的《苕溪诗》等名家作品。书法风格有正、草、隶、篆。匾额材质色彩自然,书法雕刻精湛,装饰精美,品味高雅,弘扬匾额书法雕刻技艺文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邹氏兄弟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他们向安义县18所学校的师生免费传授匾额书法、雕刻传统技艺。 他们还在多所院校开设艺术班,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广泛传播。 (记者毛江凡文/摄)
(图片均为邹双银、邹双勇的木刻作品)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