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冬天,有人从海外给颐和园打电话。 宝云阁缺失的10扇铜窗都是他的。 他可以把他们送回颐和园,但条件是美元。 当时,颐和园的管理员认为这太过分了。 没想到十年后,一个美国人用美元买下了它,转手又寄回了北京。
宝云阁始建于1755年,200多年前,乾隆倾力打造了举世闻名的绝版颐和园珍品。 其中有一个独特的铜亭,它是用数十万公斤的铜而不是砖和木头建成的。 是清代皇帝、皇后祈福念经的地方。 也是中国现存最精美的青铜铸件之一。
这座铜宫殿建在万寿山上。 整个宝云阁由数万个铜件组成。 它首先在工厂铸造,然后一点一点运到山上进行组装。 生产方法是采用中国古代失蜡法的熔模铸造,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极为罕见。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建筑完全由铜制成。 总共使用了公斤铜。 据史料记载,铸造时仅为了打磨表面就锉了5000公斤铜屑。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规模。
其总高度为7.55米,比普通的二层建筑还要高。 屋顶呈两层状,采用双檐设计,增加了高度,显得更加庄重。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它非凡的地位,因为紫禁城的天安门城楼和太和殿都是重檐的。
其梁柱、方椽、斗拱、匾额、门窗均由铜制成。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柱子到横梁,从每一块瓦片到每一扇门窗,样式、大小、工艺都十分精美。 与木结构一模一样。
整个铜殿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 斗拱四个角挂有铜铃。 风会引起阵阵钟声。 阳光照射下,铜殿金碧辉煌,周围苍松翠柏,金碧辉煌。 它古朴、厚重、精致、美丽,美极了。
不过,它的外观并不是亭子的样子。 为什么叫青铜亭呢? 这还得从它建成100年后发生的事情说起。
1860年,英法联军烧杀抢掠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到处放火抢劫,甚至驻扎颐和园。 经过两次大劫难,宝云阁除了一张铜桌外,什么也没有剩下。 这张铜桌重达两吨。 1945年被日军抢走,运至天津码头时被追回。
1908年的一天,负责管理颐和园的太监正在例行巡逻。 当他们走到宝云阁时,发现原本完整的宝云阁少了4扇大铜窗和6扇小铜窗。 另外十扇小铜窗也乱七八糟地挂在那里。
10扇铜窗不见了,按照清朝的法律,毫无疑问会被斩首。 该怎么办? 这时,太监们只能一边寻找那10扇缺失的铜窗,一边用“拖”的手法来应对问题。
于是他们派人出去在京城周围搜寻。 在他们看来,偷这个东西的人肯定是为了钱才这么做的。 只要社会上有任何线索,他们就会立即派人顺藤摸瓜,一查到底。
另外,任何人都不应该将此事告诉任何人。 无论如何,除了小偷和被盗者,其他人不会知道这件事。 只要管理颐和园的人不发出任何声音,偷走铜窗的人就不会自行泄露出去。
进入20世纪以来,此事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在已知的清宫档案中也找不到踪迹。 真正成为了颐和园的百年未解之谜。
后来,为了防止再次丢失,管理人员将铜窗全部拆除,放入仓库。 宝云亭变得像一座亭子,俗称铜亭。
那么失踪的铜窗去哪儿了呢?
1983年冬天,颐和园管理处接到法国大使馆的电话,告诉他们,一位法国收藏家有10扇铜窗,是80年前从中国出口的文物。
后来经过鉴定,发现法国收藏家手中的这10扇铜窗,就是已经丢失近百年的宝云阁的10扇铜窗。 丢失近一百年的宝藏找到了,众人皆大欢喜。
没想到,法国一位收藏家传来一则消息:他说,这10扇铜窗是花重金买来的,长期放在自己手里。 所花费的进货费和仓储费都是一大笔钱。 要价是美元。 希望中国能把它买回来。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给原本打算借此机会夺回国宝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 如此高的要价,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而且他的做法让国人很难有心理平衡。 这就像你家的东西被邻居偷了,然后你必须用自己的钱买回来一样。
后来法国人见我们不答应他的条件,就把它卖给了别人。
十几年后,美国人包威廉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和对文物保护的支持,找到了收藏铜窗的古玩店,并联系了店长张德钦。国家文物局.
经过包威廉和国家文物局的共同努力,这10扇铜窗最终被用美元购买。
1993年7月12日,格林伯格董事长将10名同学交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很快,这些国宝就被运回北京,结束了它们长达一个世纪的海外漂泊。
失踪的铜窗已被找回。 然而,它们是如何飞走的,至今仍不得而知。 这百年来,他们经历了痛苦的分离。 这个曲折而感人的过程,不仅是失落文物的回家之路,也是中国从受欺负到受人尊重的转变。 这是国家一步步强大的最好证明。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