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
据常州当地文献记载,乾隆还曾六次巡视江南古城常州,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传说。
关于乾隆的饮食传说
品尝美食是乾隆江南之行的一大亮点。 乾隆在常州吃什么?
豆渣糕
豆渣糕是以白鸟豇豆为原料制成的豆制品。 其制作工艺仅流传于常州地区,在常州以外地区很难找到。 豆渣糕这个词是常州人发明的,是地道的常州方言。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常州时,曾在常州第一状元钱维成家里品尝过豆渣糕,觉得别具一格。 后来,乾隆回到京城皇宫,很怀念常州的豆渣糕。 然而,宫中的御厨却无法做出独特口味的豆渣糕。
黄天荡蟹
1763年,乾隆皇帝在宰相学士刘伦的陪同下第三次下江南。 到达常州后,他参观了正禄万寿寺。 村民们献上最具特色的黄天荡蟹。
一个村民拿来一个大瓮,打开盖子,只见里面有一层稻茬,还有一层螃蟹,堆得严严实实的。 螃蟹见光立刻活跃起来,从瓮里爬了出来。 煮熟上桌,乾隆越吃越美味,“一蟹上桌,百菜清淡”! 乾隆皇帝对龙岩十分满意,称赞道:“此蟹,天下绝美之物!” 他亲手将“金爪玉脐”蟹赠予黄天当,并亲自用御笔题写了“黄天当”三个大字。 从此,皇天荡清水蟹成为朝廷贡品,每年进贡五十吨。
双桂芝麻糕
有一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来到常州。 陪同皇帝的还有大学者刘伦。 他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闲逛。 很快,乾隆觉得饿了,就走到附近的一家烧饼店。 突然,他们看到附近的门板上贴着一首诗。 字迹优美,诗曰:
芝麻糕是糕中之王,皇帝为何不尝尝呢?
圣人深知百姓饭菜的滋味,皇帝的恩惠之大,决定了国家的地位。
乾隆嘱咐刘纶仔细查明真相。 刘伦向店老板打听,得知这是一对母女开的烧饼店。 由于生意不景气,吃不上穿,他们还给别人洗衣服贴补家用。 前天,来了一位打扮得贵妇的女士,带来了一件要洗的衣服,说是明天来取。 母女俩洗衣服时,发现口袋里藏着一颗罕见的夜光珍珠。 后来,那位女士准时来接衣服了。 母女俩还回了原来的东西。 夫人取了夜光珠,赏了十两银子,就留下了。 诗。
乾隆品尝了母女俩做的芝麻糕,觉得酥脆可口,软而不腻,甜度适中,色泽诱人,赞不绝口。 乾隆皇帝回到皇宫后,仍然无法忘记常州烧饼。 他更被母女俩不辞辛劳寻金的性格所折服,于是写了一条写着“双桂烧饼”四个大字的横幅,并悬赏了十两黄金让刘伦送去。
据说,在夫人和乾隆的赏赐下,母女俩不再帮人洗衣服,而是潜心研制各种名点糕点,最终形成了麻糕、老月饼、重阳三大特色产品。蛋糕,一年四季都很受欢迎。 繁荣。
乾隆游览常州哪里?
常州地处江南,风景秀丽,风景如画。 乾隆皇帝来到这里,自然不能错过这里的风土人情。 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到常州去了哪里。
奔牛镇,乾隆游览过的常州唯一古镇
奔牛镇是常州著名的古镇,也是乾隆皇帝游览过的常州唯一的古镇。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与太后巡游江南,在奔牛古镇叶家码头登陆,并在奔牛叶家村扎营。
乾隆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 他称自己为“完美老人”。 乾隆曾命武士到奔牛叶家村的营寨练习射箭。 射击练习是满洲八旗的基本功。 这次比赛,勇士们的基本功都相当不错,居然十有八九都击中了目标。 乾隆在奔牛节上非常高兴。 他亲手写了一首诗:“清早江边,弓弦弓已调,颤声皆有量,何须傲慢,我们来到了江南”。国问海关,武将皆以本朝为重,从此以后,所有将士,都要小心勤勉。” 奔牛士绅曾在三里庵寺的一块石碑上立有乾隆手书碑,可惜碑已不复存在。
常州天宁寺,乾隆三度参拜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三度到天宁寺烧香礼拜。 他每次都给天宁寺留下珍宝:第一次给僧人、方丈各一件“银荷包”,第二次给方丈。 “紫衣”不仅第三次题写了“龙城香教”的匾额,还为大雄宝殿写了一副对联,“合悟三昧,光合熙珠;香胜万物,界是南兰。”
乾隆对东坡的感情
东坡公园内有御码头,乾隆皇帝曾多次在此登下龙舟。 御码头旁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广济桥,俗称西仓桥。 此桥建于明正统十二年。 它最初横跨城市西部的运河。 1985年因运河扩建迁至此。 由于直切弯曲,在船亭东岸形成了一个小核心岛,取名“半月岛”。 还有一个御座,乾隆皇帝曾经为太后庆祝七十大寿。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出于对苏东坡的尊崇,多次南巡时曾下榻于此。 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万寿阁宫殿,并重建了船亭。 东坡公园中心有一个水池。 池旁建有龙亭。 是一座亭台楼阁相结合的独特建筑,顶部有两条龙。 乾隆皇帝曾到此赏景、招揽当地文人墨客。 龙亭南侧是御碑亭,内有乾隆皇帝南巡时题写的六首诗。
“个吉祥”一词出自乾隆
结吉巷位于常州市西部,紧邻运河。 这是古代桩桩的所在地。 是古代送公文的官吏路过当地时休息、交换马匹的住所。 清朝乾隆年间,毗陵驿又名黄花阁。 结官亭称黄花亭,亭前的码头称大码头。
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常州时,曾两次在此大码头登陆并入城。 箅子箅巷原名“花市街”。 乾隆皇帝下江南,亲临华市街。 木梳街制作木梳的有趣景象和花石街琳琅满目的梳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他称之为“这个地方”。 它不应该叫花市街,而应该叫壁虎巷。” 后来这个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Copyright © 2012-2024 云木匾额制作厂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5682号